1、选择题 在一个海岛上,一种海龟中有的脚趾是连趾(ww),有的脚趾是分趾(WW、Ww)。连生的脚趾便于划水,游泳能力强,分趾则游泳能力较弱。若开始时,连趾和分趾的基因频率各为0.5,当海龟数量增加到岛上食物不足时,连趾的海龟容易从海水中得到食物,分趾的海龟则不易获得食物而饿死,若干万年后,基因频率变化成W为0.2,w为0.8。分析上述材料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自然选择导致海龟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B.海龟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一定导致海龟种群分化成不同的物种
C.在这个海岛上一直就存在连趾和分趾两种海龟,故在这若干万年中海龟没有进化
D.若干万年后,海龟种群个体间形成了生殖隔离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影响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的因素有多种,如突变、选择、遗传漂变、迁移等,由上述材料可以看出海龟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题目中没有说到形成了新物种,海龟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也不一定导致海龟种群分化成不同的物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在这过去的若干万年中W和w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故该海龟在进化过程中。所以A项正确 。
本题难度:困难
2、选择题 《物种起源》的出版已有150多年,但依然深深影响着现代科学研究,达尔文
A.提出了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观点
B.提出了用进废退的理论
C.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D.认为决定进化方向的是中性突变的积累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中提出了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观点;拉马克提出了用进废退的理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木村资生认为决定进化方向的是中性突变的积累;故选A。
考点:生物进化理论。
点评:考查基本,来自课本,是基础知识考试的理想题目,学生应理解加记忆。
本题难度:简单
3、选择题 下列不能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的是
A.自然选择
B.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C.迁入和迁出
D.同一种群个体间的自由交配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突变是不定向的,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与染色体变异,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通过淘汰不利变异,积累有利变异,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它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种群的迁入与迁出影响基因频率,同一种群个体间的自由交配,基因频率不变。
考点:本题考查影响种群基因频率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下列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基因突变的方向是由环境决定的
B.生物进化的实质就是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C.不同种群间只要存在隔离就一定是两个物种
D.进化的基本单位是个体而不是种群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A,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B,正确;C,只有存在生殖隔离才是两个物种,只存在地理隔离的不同种群是一个特种;D,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
本题难度:简单
5、选择题 大约一万年前,某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甲、乙两个种群,两个种群所发生的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上新物种的形成都必须先经历a过程
B.b过程的实质就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C.①~⑥只能表示物种形成过程中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
D.品系1和品系2种群基因库出现了较大差异,立刻形成物种1和物种2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图a为地理隔离,b为自然选择。多倍体的形成,可以不经过地理隔离形成新物种。①~⑥表示物种形成过程中变异是不定向,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新物种的形成往往需要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形成的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意在考查学生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