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高温淀粉酶在应用前,需要对该酶发挥作用的最佳温度范围进行测定。下图中曲线①表示酶在各种温度下活性相对最高酶所占的百分比。曲线②为酶的热稳定性数据,即将酶在不同温度下保温足够长的时间,再在酶活性最高的温度下测其残余酶活性而得到的数据。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曲线①表明,当温度为80℃时,该酶活性最高
B.该酶发挥作用的最佳温度范围是60~70℃
C.曲线②上35℃数据点是在60~70℃时测得的
D.曲线②表明,该酶的热稳定性在70℃之后迅速下降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结合题干,曲线①表明80℃是该酶活性最高的温度,A项正确;该酶发挥作用的最佳温度范围是60~70℃,因为此温度下不仅酶活性较强,且残余活性也强,B项正确;曲线②上35℃数据点是在酶活性最高的温度下(即80℃)测得的,C项错误;曲线②表明该酶的热稳定性在70℃之后急剧下降,D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酶活性测定的有关实验,意在考查考生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的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用某种大小相似的绿色植物轮藻叶片分组进行光合作用实验:已知叶片实验前质量相等,在不同温度下分别暗处理1h,测其质量变化,立即光照1h(光强度相同),再测其质量变化。得到如下结果:
A.该轮藻呼吸作用酶的最适温度为29℃
B.光照时
C.第一、二、三组轮藻释放的氧气量不相等
D.光照时
E.第四组轮藻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
F.光照时
G.第四组轮藻合成葡萄糖总量为4mg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错解分析】错选A的原因是,在分析表格时,看到29度的前后变化最大,所以就认为是最是温度是29℃。错选B的原因是只看到了光照后与暗处理前质量变化都是3mg,所以认为光合作用相同,产生的氧气量也相同。再就是很多同学在计算时,忽视了在进行光合作用的同时,也进行呼吸作用,所以容易错选成D。这也是出错的一个主要原因。
【正解】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以实验为背景考查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黑暗处理后,质量的变化是呼吸作用消耗的葡萄糖量。在进行光合作用的同时,也进行呼吸作用。所以,一组的实际光合作用的量是2+2+3=7,二组的是3+3+3=9,三组的是4+4+3=11,四组的是1+1=2=4。再给出的实验数据中,29度时的光合作用最大,但并不能说明此时酶的活性最大,也有可能是29.1,29.3,28.7等。
本题难度:简单
3、选择题 下列物质出入人体细胞既不需要载体也不消耗能量的是
A.氧气
B.K+
C.苏氨酸
D.葡萄糖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K+、苏氨酸和 葡萄糖都是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细胞的,需要载体和能量,而氧气是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既不需要载体也不消耗能量,故A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物质运输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某生物细胞有1对同源染色体,将1个用15N同位素标记了DNA分子的体细胞加入含14N脱氧核苷酸的培养液中,并在适宜条件下进行同步培养,当细胞经过连续2次有丝分裂后,产生含15N同位素标记DNA分子的细胞个数不可能为
A.2
B.3
C.4
D.1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该细胞有1对同源染色体,有2个DNA分子。当进行第一次细胞分裂时,产生的2个子细胞的DNA分子都是一条单链含15N,另一条单链含14N。当进行第二次分裂时,对一个细胞而言,一条染色体上有2个姐妹染色单体,一个染色 单体上的DNA为14N14N,另一个染色单体上的DNA为15N14N。在细胞分裂后期,2个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分别成为2条染色体,随机地向两级移动。由于体细胞含有两条染色体,因此形成的子细胞有以下几种可能:①2个子细胞均为含有14N14N与15N14N的细胞;②一个子细胞为含有15N14N与15N14N,另一个子细胞为14N14N与14N14N。也就是能产生两种情况:一是产生一个含15N的细胞和一个不含15N的细胞;二是产生2个含15N的子细胞。由于第二次分裂是2个细胞的分裂,彼此有几种组合方式。因此产生以下3种情况:①各产生1个含15N的细胞,即总共产生2个含15N的细胞,②各产生2个含15N的细胞,即总共产生4个含15N的细胞,③分别产生1个与2个含15N的细胞,即总共产生含3个15N的细胞。
本题难度:困难
5、选择题 人体内C6H12O6彻底氧化分解放出的能量中,大部分的直接去向是
A.以热能散失
B.贮存在ATP中
C.存在于线粒体中
D.供生命活动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彻底分解1mol葡萄糖释放2870KJ能量,其中有1161KJ转移到ATP中,其余的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