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下列有关生物科学发展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学说的主要建立者是德国的施莱登和施旺
B.桑格和尼克森提出了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C.美国的萨姆纳提取出脲酶结晶,并证明其化学本质为蛋白质
D.德国的萨克斯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实验,并证明了光合作用能产生淀粉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2、选择题 下列关于细胞增殖、分化、衰老和癌变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老年人头发变白和白化病都是由于酪氨酸酶的活性降低引起的
②细胞体积越大,细胞表面积/体积的比值越大,越有利于物质的运输
③皮肤上的“老年斑”是细胞凋亡的产物
④癌症的发生并不是单一基因突变的
⑤人的早期胚胎有尾,尾部细胞随着个体发育逐渐凋亡
⑥衰老细胞的体积和细胞核都会变小
A.1项
B.2项
C.3项
D.4项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老年人头发变白是由于酪氨酸酶的活性降低引起的,白化病是由于酪氨酸酶的缺乏引起的,①错。细胞体积越小,细胞表面积/体积的比值越大,越有利于物质的运输 ,②错。皮肤上的“老年斑”是细胞衰老的产物 ③错。癌症的发生并不是单一基因突变的,原癌基因、抑癌基因突变都可导致,④对。人的早期胚胎有尾,尾部细胞随着个体发育逐渐凋亡⑤对,衰老细胞的体积变小、细胞核的体积变大⑥错。所以B对。
考点: 考察细胞的细胞的增殖、分化衰老和凋亡的知识,要求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之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进行了“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用32P和35S分别标记T2 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
B.用35S标记T2 噬菌体,侵染、离心后35S主要存在于沉淀物中
C.合成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所需原料和能量均由细菌提供
D.该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下面甲图示洋葱根尖分生区连续分裂的细胞在各个时期细胞核内DNA含量的测定结果,乙图是一组目镜标有×5和×15字样、物镜标有×10和×40字样的镜头,丙图是某同学在乙图中选用的一组能放大50倍的镜头组合所观察到的图像。欲将丙图视野中处于甲图c时期的细胞移至视野中央进行600倍高倍镜观察,正确的镜头组合及操作程序应是?

A.(1)×(3);左上方
B.(2)×(3);右上方
C.(2)×(3);右下方
D.(1)×(3);右下方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放大的倍数=物镜的倍数×目镜的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与长度成反比,物镜的放大倍数与长度成正比,乙图是一组目镜标有×5和×15字样、物镜标有×10和×40字样的镜头,只有选目镜×15(2)和物镜×40(3),才能放大600倍,甲图是有丝分裂的细胞,c时期是有丝分裂的中期,有丝分裂的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整齐的排列在赤道板的中央,对应于图丙中右上方的图像,欲将丙图视野中处于甲图c时期的细胞移至视野中央进行600倍高倍镜观察,将物象移到视野得的中央,只需要把装片向和物像相同的方向移动(即右上方),答案是B。
考点:本题考查有丝分裂和显微镜使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本题难度:简单
5、选择题 在下列细胞结构中,有可能发生碱基配对行为的一组是
A.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中心体
B.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高尔基体
C.细胞核、核糖体、中心体、高尔基体
D.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细胞核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线粒体,叶绿体含有少量DNA,所以DNA的复制等过程就有碱基互补配对。核糖体本身组成成分包括mRNA,而且蛋白质在核糖体内合成,合成过程也有碱基互补配对。细胞核中含有大量DNA,可进行复制或转录。 中心体,高尔基体本身不含有DNA,不会有碱基互补配对过程,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结构及DNA复制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