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右图为神经元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若于S处给予刺激,则在A处可测到电位差的变化
B.若于S处给予刺激,则形成的电流在膜外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
C.若兴奋由A传导到E,则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神经递质传递
D.若兴奋由A传导到E,则A到B的传导速度大于D到E的传导速度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兴奋在突触传播是只能从突触前膜传到突触后膜,特点是单向性,A错误;静息电位是外正内负,动作电位是外负内正,在膜外由未兴奋部位向兴奋部位传递,B错误;A到B和C到D都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播,速度相同,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神经传导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下图表示某些生物学概念间的关系,其中Ⅰ代表整个大圆,Ⅱ包含Ⅳ。下列各项不符合关系的是

A.Ⅰ体液,Ⅱ细胞外液,Ⅲ细胞内液,Ⅳ组织液
B.Ⅰ突触,Ⅱ突触前膜,Ⅲ突触后膜,Ⅳ突触小泡
C.Ⅰ核酸,Ⅱ核糖核酸,Ⅲ脱氧核糖核酸,ⅣmRNA
D.Ⅰ免疫,Ⅱ特异性免疫,Ⅲ非特异性免疫,Ⅳ细胞免疫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包括组织液,故A正确。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后膜、突触间隙。但突触前膜不包括突触小泡,故B错。核酸包括核糖核酸和脱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包括mRNA,故C正确。免疫包括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包括细胞免疫,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学概念理解,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力;识图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艾滋病是人类免疫缺陷疾病。有关此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HIV主要通过感染人体B淋巴细胞,从而影响体液免疫
B.艾滋病人群患恶性肿瘤的几率与健康人相比没有差异
C.艾滋病患者体内可以产生与HIV特异性结合的抗体
D.目前接种疫苗是治疗艾滋病的有效措施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HIV主要通过破坏人体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由于人体免疫系统的瘫痪,恶性肿瘤不能及时清除,艾滋病人群患恶性肿瘤的几率明显高于健康人;艾滋病患者体内还存在体液免疫,可以产生与HIV特异性结合的抗体;疫苗只能用于预防疾病,不能用于治疗疾病。
考点:人类免疫缺陷疾病
点评:基础题,这部分内容需要掌握的知识主要是:艾滋病的致病机理和传播方式(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
本题难度:困难
4、选择题 幼年哺乳动物下丘脑损伤,不会引起
A.体温升高
B.性腺发育停止
C.血浆pH降低
D.尿量增加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下丘脑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既有传导兴奋的功能,又有分泌激素的功能。下丘脑中有体温调节中枢,当下丘脑受损后,机体无法进行体温调节,体温可能升高或下降,A项正确;当幼年哺乳动物下丘脑受损,机体将无法合成并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进而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减少,影响性腺的生长发育,B项正确;血浆pH变化是由血浆中的缓冲物质调节的,与下丘脑无关,C项错误;下丘脑中有渗透压调节中枢,当下丘脑受损时,机体无法进行渗透压调节,尿量增加或减少, D项正确。
考点:本题综合考查生物体内下丘脑的生理作用,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并做出合理决断的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图中三条曲线能分别表示当环境温度从25℃降到3℃时,小白鼠体内血浆中甲状腺激素含量、产生的尿量及细胞耗氧量变化情况的是

A.①①①
B.①③③
C.③①②
D.①②②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小鼠是恒温动物,环境温度下降,机体增加产热,减少散热进行体液调节。这一过程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增多,便于氧化分解生成更多的能量来维持体温,细胞耗氧量增加。尿量增多,因为天气变冷导致从皮肤蒸发的水分减少,而根据水代谢平衡得,尿量增多。
考点:本题考查体温调节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