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关于人体寒冷时体温恒定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寒冷时,酶活性自然增强,因而代谢加快
B.寒冷时经皮肤散失的热量多于高温环境
C.皮肤散失的热量都是对生命活动没有意义的热量
D.寒冷时,代谢增强,产热增多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寒冷时体温恒定,酶活性不变;寒冷时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汗腺分泌停止,通过皮肤散失的热量少于高温环境;通过皮肤散失热量是人体体温调节的重要部分,对维持体温恒定具有重要意义;寒冷时,由于人体的适应性调节,代谢增强,产热增多。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体温调节。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理解体温调节。
本题难度:困难
2、选择题 人在发高烧时食欲减弱,还会感觉食之无味,其原因是( )
A.体温过高,导致肠胃不能及时排空
B.体温过高,完全抑制了消化酶的分泌
C.体温过高,消化酶活性受影响
D.体温过高,破坏了体温调节系统,从而影响了肠胃的吸收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功能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酶的生理作用是催化,具有高效性、专一性,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所以当人在发高烧时,由于体温高于正常值,所以酶的活性会减弱,体内物质氧化分解减少,消化道内食物水解受影响,从而导致人的食欲减弱,并感觉食之无味。
考点:内环境稳态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要求学生识记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温度异常影响生物体代谢的理解。
本题难度:困难
3、选择题 如图是描述生命现象的模型,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若A代表记忆B淋巴细胞,a为抗原刺激,则b、c可分别代表B细胞和记忆细胞的形成
B.若A代表垂体,a为性激素,则b、c可分别代表促性腺激素和生长激素
C.若A代表棉铃虫种群,a为诱捕雄虫,则b、c可分别代表性别比例失调和种群密度降低
D.若A代表草原,a为过度放牧,则b、c可分别代表土地荒漠化和生物多样性提高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A 如果代表记忆B淋巴细胞,a 为抗原刺激,则b、c 可分别代表浆细胞和记忆细胞的形成,A错误;若A代表下丘脑,a为性激素,则b、c可分别代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和生长激素,B错误;若A 代表杭铃虫种群,诱捕雄虫会使种群性别比例失调,种群密度降低,C正确;若A 代表草原,过度放牧会使土地荒漠化和生物多样性降低,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免疫、激素调节与种群数量变化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
本题难度:困难
4、选择题 下列物质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A.乳酸
B.抗体
C.生长激素
D.呼吸酶与消化酶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用禾本科植物幼苗做向光性实验发现植物生长素产生的部位、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向光弯曲的部位分别是
A.苗尖端、尖端下面一段、向光弯一侧
B.幼苗、苗尖端、尖端下面的一段
C.苗尖端、苗尖端、尖端下面的一段
D.苗尖端、幼苗、尖端下面的一段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苗的尖端产生生长素运输到尖端下面一段并作用于尖端下面一段,单侧光刺激尖端导致生长素在生长素产生部位发生横向运输,由向光侧向背光测运输,导致生长素在产生部位分布不均,再通过极性运输到尖端下面一段,导致生长素在作用部位分布不均,进而导致尖端下面生长不均,向光侧长得慢,背光测长得的快,植物向光弯曲。所以植物生长素产生部位是苗的尖端,感受光刺激的部位也是尖端,生长弯曲的部位是尖端下面一段。C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植物生长素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