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假设某动物种群中,最初一对等位基因B、b的频翠B=0.75,b=0.25,若环境的选择作用使B基因的频率不断降低,若干代后B、b的频率B=0.25,b=0.75,则在整个进化过程中,群体中基因型为Bb的频率变化规律是
[? ]
A.不断增加
B.不断降低
C.先增加后降低
D.基本不变
2、选择题 在一个种群中随机抽出一定数量的个体,其中基因型AA的个体占24%,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72%,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4%,那么基因A和基因a的频率分别是
[? ]
A.24%,72%
B.36%,64%
C.57%,43%
D.60%,40%
3、综合题 下面是关于果蝇对DDT抗药性的进化实验。
实验一:将一个果蝇群体(第-代)饲养到一定规模后,用涂有a浓度DDT的玻璃片处理,将成活下来的果蝇后代(第二代)继续饲养到一定规模后用2a浓度的DDT处理,将成活下来的果蝇的后代(第三代)用3a浓度的DDT处理……用同样的方法逐代将DDT浓度增加1a处理果蝇。到第15代,DDT浓度增加至15a仍有能抗15a浓度DDT的果蝇成活。因此,实验者认为,果蝇的变异是“定向的”,即是在环境条件(DDT)的“诱导”下产生的,并且认为,该实验证实了拉马克“用进废退学说”的正确性。另有学者发现了“实验一”设计的缺陷,怀疑实验一得出的结论的科学性。因而设计了实验二。
实验二:将若干对雌雄果蝇分别饲养成若干个家系(家系:一对果蝇子女),此为第一代,然后将每个家系分成两半,用a浓度分别处理每个家系的一半。然后在有果蝇成活的家系的另一果蝇中,再培养若干个家系(第二代)将每个家系分成两半,用2a浓度的DDT处理每个家系的一半。在有果蝇成活的家系的另一半中,再培养若干个家系(第三代),用3a浓度的DDT处理每个家系的一半……用同样的方法逐代将浓度增加1a处理果蝇。到第15代时,浓度增加至15a,也产生了能抗15a浓度DDT果蝇群体。然而,这些具有抗药性的果蝇的父母并没有接触过DDT。通过对实验二的分析后,你认为:
(1)DDT对果蝇变异所起的作用不是“诱导”而是__________,果蝇种群的进化是定向的,而果蝇个体的变异是__________的,果蝇抗药性的产生在环境变化(DDT处理)之(前、中、后)_________。
(2)通过对实验一和实验二的比较分析,你认为实验一得出不正确结论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4、连线题
下图所示是最早生活在同一区域的种群,后来由于水的阻碍分离为两个独立的群体。如果群体A生活环境经历剧烈变化,而群体B的环境无此变化,试分析回答:

(1)_________群体的进化速度快。
(2)进化速度快的原因是_________。
5、选择题 某工厂有男女职工各200名,对他们进行调查时发现,女性色盲基因的携带者为15人,患者5人,男性患者11人。那么这个群体中色盲基因的频率为?
[? ]
A.8%
B.10%
C.6%
D.11.7%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