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人工合成的植物激素类似物常用于生产实践,某课题组研究了激素类似物甲和激素类似物乙对微型月季生根的影响,据下图分析正确的是( ? )

A.由图可得结论,甲和乙对微型月季插条生根的影响分别是抑制和促进
B.由该图的结果能判断0.5 μmol/L的激素类似物乙对微型月季插条生根的影响
C.为探究3 μmol/L的激素类似物甲和0.5 μmol/L的激素类似物乙对微型月季插条生根的复合影响,应设计4种培养基
D.由图可知激素类似物甲促进微型月季生根的最适浓度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由图可以看出,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着激素类似物甲浓度增加,月季插条生根的数量逐渐增多;而随着激素类似物乙浓度的增加,月季插条生根的数量逐渐减少。说明激素类似物甲具有促进生根的作用,激素类似物乙具有抑制生根的作用。图中,激素类似物乙的浓度由0至1μmol/L,月季枝条生根条数略有减少,且从图示可以看出该实验设置的实际浓度梯度较大,因此不能确定0.5μmol/L的激素类似物乙对微型月季插条生根的影响。若要探究3μmol/L的激素类似物甲和0.5mol/L的激素类似物乙对微型月季插条生根的复合影响,根据实验设计的对照原则应设置分别含有3μmol/L的激素类似物甲和含有0.5mol/L的激素类似物乙,同时含有3μmol/L的激素类似物甲和0.5mol/L的激素类似物乙以及无3μmol/L的激素类似物甲和0.5mol/L的激素类似物乙的四种培养基来进行培养研究。根据图2可知,在三种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甲中,X浓度下的侧芽生长量小于空白对照时的生长量,Y和Z浓度下的侧芽生长量大于空白对照时的生长量,且Z浓度下侧芽生长效果最佳,Y浓度下侧芽生长效果次之。说明X浓度的激素类似物甲对侧芽生长具有抑制作用;Y和Z浓度的激素类似物甲对侧芽生长具有促进作用。再结合图1可知,激素类似物甲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而在促进生长浓度中有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高于或低于最适生长浓度存在两个浓度(一大一小)对生长效应相同。由此可以得出起抑制作用的X浓度应该大于起促进作用的Y和Z浓度。但Y和Z浓度大小不能确定。
考点: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类似物的生理作用及其作用特点的实验数据分析和相互关系的实验设计能力。
点评:对于实验设计要注意单一变量原则,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原则,对照原则,对于植物激素作用的相关研究通常用空白对照组做实验。对于两种类似物的作用,需对照分析每组实验得出结论。
本题难度:困难
2、选择题 有关下图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兴奋传递过程中
B.甲图的A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C.③的内容物释放至⑤中主要借助突触前膜的选择透过性
D.⑤处的液体为组织液
E.含有能被⑥特异性识别的物质
F.若切断乙图中的c点
G.则刺激b点后a点兴奋
H.效应器有可能发生反应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甲图中A是突触小体,其上发生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③是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至突触间隙中,依赖了突触前膜的流动性;⑤处的液体为组织液,其中含有神经递质,能被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特异性识别;乙图中,兴奋传导的方向是从a→d,若切断c点,刺激b点后兴奋向两边双向传导,所以能使a点兴奋,但不能向左使效应器发生反应。故选C
考点:本题考查突触、反射弧和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
点评:本题结合突触和反射弧结构图,考查突触、反射弧和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
本题难度:困难
3、选择题 研究表明,同一突触小体中可能存在两种和两种以上的递质,此现象称为递质共存现象。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突触后膜所在神经元中无递质
B.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既有赖于生物膜的流动性又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传递功能
C.同一突触后膜上可能存在多种受体
D.共存的递质可能起协同作用也可能起拮抗作用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分析图中肝细胞与甲、乙、丙三种细胞外液的物质交换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A.如果甲中蛋白质含量偏低,将会出现组织水肿
B.乙中的葡萄糖通过甲进入肝细胞再被彻底氧化分解共需穿过3层磷脂双分子层
C.甲、乙、丙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调节
D.NaHCO3可与k乙中的乳酸反应,使乙pH稳定在7.35~7.45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由图可知,甲为组织液,因为肝细胞周围是组织液,肝细胞可以和组织液进行能量和物质交换,乙为血浆,因为组织液和血浆双向渗透,丙为淋巴。组织液中蛋白质的含量原本就低,只有组织液中蛋白质含量过高时,渗透吸水,组织液增多,出现组织水肿,A错误;乙中的葡萄糖通过甲进入肝细胞再被彻底氧化分解共需穿过5层生物膜,即5层磷脂双分子层,从血浆到组织液需要横跨血管壁,血管壁是单细胞构成,2层细胞膜,进入肝细胞要穿过细胞膜,1层膜,彻底氧化分解如要进入线粒体,线粒体有2层膜,共5层膜,即5层磷脂双分子层,B错误;甲、乙、丙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C错误;NaHCO3是缓冲物质,可与乙中的乳酸反应,使乙pH稳定在7.35~7.45,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本题难度:简单
5、选择题 给长时间昏迷的病人连续输氧时,要在纯氧中混入5%的CO2。这样做的原因是
A.节约氧气
B.维持呼吸中枢的兴奋
C.维持肺通气量的平衡
D.抑制呼吸中枢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给病人输氧气时,常常混入5%的CO2,目的是刺激呼吸中枢兴奋,该过程属于体液调节,故B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体液调节,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