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下图中甲、乙为人体内两种不同组织处的毛细血管,①②③表示某些化学物质。请据图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①②③三种化学物质中②和③可以是葡萄糖
B.若②为氨基酸,经吸收、运输,在组织细胞中的核糖体上合成组织蛋白共要穿过5层生物膜
C.图中CO2浓度最高的部位是乙
D.人进食1小时后,毛细血管内的胰高血糖素会迅速升高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由图可知:①→② 表示物质的消化过程,②和③可以是葡萄糖;A正确,氨基酸经过吸收、运输,在组织细胞中的核糖体上合成组织蛋白,至少需要经过小肠上皮细胞(2层膜)、2层毛细血管壁细胞(4层膜)、组织细胞膜(1层膜),共要穿过7层生物膜;B错误。组织细胞内由于细胞呼吸产生CO2,图中CO2浓度最高的部位是组织细胞内;C错误。人进食1小时后,由于消化吸收,使得血糖含量迅速上升,超过正常范围,此时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的含量上升,使得血糖恢复正常值;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列知识点要知道其含义,能够在试题所给予的相对简单的情境中识别和使用它们。
本题难度:困难
2、选择题 维持血液PH值恒定的缓冲物质是
A.强酸和相应的强碱盐
B.强酸和相应的弱碱盐
C.弱酸和相应的强碱盐
D.弱酸和相应的弱碱盐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正常人体的血浆PH能保持相对稳定,是因为血液中含有缓冲物质,缓冲物质是由一种弱酸和一种相应的强碱盐组成。故选C
本题难度:简单
3、选择题 2009年7月22日,由北京科兴生物生产的甲型H1N1流感疫苗在京开始临床实验。疫苗共分3种类型:加佐剂灭活疫苗、加佐剂裂解疫苗。整个实验计划招募1600位受试者,分为3-11岁儿童、12-17岁少年、18-60岁成人、60岁以上老人四组,每组又分不同剂量进行。每人都会在相隔21天的时间点接种两针。对此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本次实验可以达到测试免疫有效性的目的
B.本次实验可以达到测试免疫剂量的目的
C.绝大多数人的身体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都具有一定的免疫力
D.本实验应用了对照原则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由题中信息可知,通过实验可以达到测试免疫的剂量和有效性的目的,且应用了对照原则。甲型H1N1流感病毒是新病毒,绝大多数人的身体对其完全没有免疫力,因此C错误。
本题难度:困难
4、选择题 反射与反射弧的关系是
[? ]
A.反射活动的完成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实现
B.反射活动可以不通过反射弧来实现
C.只要反射弧完整,必定会出现反射活动
D.反射和反射弧在性质上完全相同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选择题 盛花期的连续暴雨影响了大田油菜的正常授粉。防止减产的补救措施是
A.喷洒B肥
B.追施N肥
C.喷施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
D.以上措施均不可取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由于连续暴雨,影响了大田油菜的正常授粉,所以不能得到受精卵,因而也就缺少种子。而发育着的种子能够合成生长素,促进果实的发育。但由于油菜的产量是以种子的质量计算的,所以这些措施均不可取。
考点:植物的激素调节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要求学生识记植物的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生长素在实践中的运用。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