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以紫色洋葱鳞茎表皮为材料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质壁分离是指细胞质与细胞壁的分离
B.滴加30%的蔗糖溶液比10%蔗糖溶液引起细胞质壁分离所需时间短
C.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放入清水中又复原,说明细胞保持活性
D.用高浓度的NaCl溶液代替蔗糖溶液能引起细胞质壁分离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质壁分离是指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故A错误。外界溶液浓度越高引起质壁分离的时间越短,故B正确。如果质壁分离的细胞还能复原说明还具有活性,故C正确。用高浓度NaCl代替蔗糖溶液能引起质壁分离,且还有可能会自动复原,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质壁分离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掌握程度。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易吸收葡萄糖,却难吸收相对分子质量比葡萄糖小的木糖,原因是
A.细胞膜上无木糖载体
B.细胞膜的磷脂分子排列紧密
C.木糖的浓度太低
D.以上三项都正确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葡萄糖进入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转运或者是易化扩散,二者都需要载体,故不能吸收木糖的原因是细胞膜上面无相应的载体。选A
考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点评:识记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条件、常见例子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实验研究发现Na+、K+均不能通过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的人工质膜(如下图)。但如果在人工质膜中插入缬氨霉素(由12个氨基酸构成的环状肽)后,可使K+的运输速率提高100000倍,但它不能有效提高Na+的运输速率。据此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缬氨霉素的作用类似于载体蛋白
B.载体蛋白能极大地提高运输速率
C.K+通过人工质膜的方式为主动运输
D.缬氨霉素与离子的结合具有特异性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可知,两种离子均不能通过人工质膜,说明这两种离子都不能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通过细胞膜。在不提供能量情况下,插入缬氨霉素后,K+的运输速率能获得提高,说明缬氨霉素相当于钾离子的载体,钾离子的运输方式属于协助扩散。故选C
考点:本题考查膜的结构以及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点评:本题结合物质跨膜运输方式三个方面(浓度差、载体、能量)的特点,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分析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如图所示为物质进出细胞的I、II两种方式,对该图的正确理解是

A.Ⅰ和Ⅱ分别表示自由扩散和主动运输
B.Ⅰ和Ⅱ分别表示胞吞和胞吐
C.葡萄糖、性激素是以Ⅱ方式进入细胞的
D.蛋白质是以Ⅰ方式进入细胞的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据图可知,I不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为自由扩散,II需要载体和能量,为主动运输。故A正确。B错。葡萄糖是以Ⅱ主动运输方式进入细胞的,而性激素为脂质小分子,以I自由扩散进入细胞,故C错。蛋白质是大分子,无法直接通过细胞膜,必需分解为氨基酸才可以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或者通过胞吞进入细胞,故D错。
考点:本题考查物质跨膜运输方式,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力和识图能力。
本题难度:简单
5、选择题 右图曲线表示在一定范围内,细胞膜外物质进入细胞膜内的情况,曲线a表示细胞内物质的浓度,b表示细胞外物质的浓度,正确的是

A.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B.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
C.物质运输速率与b的高低有关
D.物质运输速率与a的高低有关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当细胞膜内物质的浓度大于细胞膜外物质的浓度时,物质仍在转动,说明该物质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所以该物质进入细胞的动力并不是浓度差,物质运输速率与能量和载体蛋白数量有关。故选A
考点:本题考查物质跨膜运输的相关知识。
点评: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物质跨膜运输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分析曲线图的能力和理解能力,属于容易题。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