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2005年1月8日,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目标已经确立。到本世纪中叶,我国人口总数达到峰值(接近16亿)以后,将开始缓慢下降,从而基本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协调发展。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我国人口增长符合“J”型曲线,K值为16亿
B.晚育是控制人口增长的重要措施,提倡晚育
C.近亲结婚其后代必患遗传病
D.控制人口增长,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
2、连线题 每年的7月11日被定为“世界人口日”,人口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下图表示三种可能的人口增长曲线,请回答:

(1)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增长表现为图中a曲线,人口剧增带来的严重后果有_________、________。如果这种现状不能得到有效改善,人口增长趋势终将表现为图中_________曲线。
(2)按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的曲线,该曲线与a曲线产生差别的原因是_______。若地球环境对人类种群的容纳量(K值)为110亿,则全球人口的最适数量为__________。
(3)为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世界性粮食紧张状况,人类可以适当改变膳食结构,若将(草食)动物性与植物性食物的比例由1:1调整为1:4,地球可供养的人口数量是原来的_______倍。(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数字)
(4)我国现阶段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提倡晚婚晚育,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这一政策能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过快的趋势,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连线题 下图表示某物种迁移到一个新环境后,其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

(1)从曲线的走势来看,该种群刚迁入时,经历了一个快速的增长时期,曲线呈现出近似______增长;当种群数量越来越多,由于_______有限,曲线呈现出_______增长;最后曲线呈现出有规律的_______。
(2)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值)大约对应于图中的哪个点?____________。
(3)该物种的进入可能会对当地其他生物的K值产生影响,说出一种影响并加以解释。
(4)在生物圈中,人口的K值是有限的。人口增长过快对生态环境会产生沉重的压力,为此我们应采取什么样的对策?
4、选择题 数百年前我国黄土高原有茂密的森林,后来却变成了荒山秃岭,主要原因是
[? ]
A.北方寒流长期侵袭
B.过度开发破坏了生态环境
C.长年旱灾,赤地千里
D.地壳运动频繁
5、选择题 泥石流的一个重要诱发因素是滥伐乱垦,使植物消失,山坡失去保护、山体疏松。下列有关说法不合理的是
[? ]
A.植树、种草、加强防护林建设,可以预防泥石流的发生
B.为实现快速绿化、保护山林,应由外地引入一些繁殖迅速的新物种
C.人为进行经济活动时,需要遵循生态规律,实现可持续发展
D.人类经济活动违反自然规律时,会引起大自然的报复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