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右图表示在适宜的光照条件下,植物叶肉细胞中A与B两种细胞器间的气体转移情况。

下列有关A与B两种细胞器的叙述正确的是
A.玉米叶肉细胞合成淀粉是在B内进行的
B.A和B内都含有少量DNA,并用转录出的mRNA在细胞质内翻译
C.将目的基因整合到B基因组与整合到核基因组相比,可有效防止基因污染
D.将离体的两种细胞器置于光照适宜的葡萄糖溶液中,上述过程仍可进行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根据图示两细胞器间的气体转移情况,可推断A为线粒体,B为叶绿体。玉米是C4植物,其叶肉细胞C4植物的叶绿体基质就没有全部暗反应所需的酶,暗反应无法进行;C4植物叶片中,光合作用暗反应阶段的化学反应只在维管束鞘细胞内进行,所以,C4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叶片中只有维管束鞘细胞中出现淀粉粒,而叶肉细胞中没有淀粉粒出现A错误。线粒体和叶绿体都是半自主性细胞器;都具有独立进行转录和翻译的功能,自身DNA的表达过程都是在细胞器内部进行的,B错误。因为精子中几乎没有细胞质,如果将目的基因转移的叶绿体中,外源基因就不会通过花粉与其他非转基因的同种或近缘种植物授粉受精而转入基他植物中去,C正确。在有氧呼吸过程中,线粒体只能利用第一阶段产生的丙酮酸来进行第二和第三阶段的反应;线粒体不能直接利用培养液中的葡萄糖,D错误。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果蝇体细胞内有8条染色体,连续三次有丝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是
A.4条
B.8条
C.16条
D.24条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有丝分裂前后,亲子代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不变,即8条。
考点: 有丝分裂意义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理解有丝分裂的意义,属于简单题。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科学家利用“同位素标记法”弄清了许多化学反应的详细过程。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用15N标记核苷酸,弄清了分裂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变化规律
B.用3H标记亮氨酸,分析出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途径
C.用180标记CO2,探明了光合作用中产生的O2来自于CO2
D.用35S标记噬菌体的DNA并以此侵染细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对于A选项,标记是弄清了染色体的行为和数目变化,不能研究其形态变化,所以A选项错误,对于B选项,用3H标记亮氨酸,分析出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途径,正确;用18O标记CO2,探明了光合作用中产生的O2来自于水,所以C选项错误,用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并以此侵染细菌,所以D选项错误。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某罪犯面目变化很大,让人很难辨别。假如你是一位专家,你认为在原已获得罪犯照片、指纹、口腔上皮细胞标本、皮屑标本的条件下,哪种鉴定方法最可靠?
A.研究嫌疑人的氨基酸种类和核苷酸种类
B.鉴定嫌疑人的指纹特点,并与档案指纹相比较
C.检测嫌疑人口腔上皮细胞中的DNA分子
D.检测嫌疑人皮屑标本的有机物的种类及含量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5、选择题 下列细胞内的物质变化或生理过程发生在生物膜上的是
A.DNA复制
B.光合作用的暗反应
C.叶绿体色素吸收光能的过程
D.氨基酸脱水缩合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