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B.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主要作用是使种群之间停止基因交流,向着不同的方向演变
C.华南虎和东北虎的形成是由于地理隔离导致生殖隔离的结果
D.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某种群基因库中有一对等位基因(A和a),且A和a的基因频率都是50%,一段时间后,若a的基因频率变为95%,由此判断,错误的是
A.此时,该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5%
B.该种群所处环境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C.a基因频率提高,说明a基因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
D.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产生了新物种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相关知识。从题干中提供的信息可知:一段时间后a的基因频率提高,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说明该种群已经发生进化了,自然环境定向选择更适应环境的a基因控制的性状,说明该种群所处的环境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只能说明该种群已经发生进化了,不能判定是否已产生了新物种。生殖隔离的形成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故选D。
本题难度:困难
3、选择题 下列四组图是关于生物进化方面的证据。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图1四种地雀喙的差异是由于不同环境食物的刺激所致的不同变异
B.图2昆虫的两类翅形的形成是对环境的主动适应
C.图3是两种体色的桦尺蛾,它们的性状分化证实了物种形成的机制
D.图4中捕食关系对两者都是有益的,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生物的变异不是为了迎合环境的改变而主动产生的。不管环境怎样,自然界中地雀的喙本来就有不同形态的变异、昆虫也本来就有各种形态的差异,自然环境不过特定地选择出了那些能适应的个体。所以A、B错误。两种体色的华尺蛾依然是同一物种,它们之间并没有生殖隔离,无法体现物种形成的机制。C错误。捕食关系使捕食者和被捕食者都向着更强壮或更敏捷的方向进化,以能更适应环境。这是一种相互进化,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D正确。
本题难度:困难
4、选择题 在一块甲虫成灾的白菜地里,喷了一些新型农药后,有98%的甲虫死亡了,但仍有2%的甲虫生存下来,其原因是
A.有些甲虫避开了药物
B.该药物使甲虫发生了基因突变
C.甲虫个体间存在着抗药性的差异
D.该药物对雄性甲虫不起作用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物种起源》的出版已有150多年,但依然深深影响着现代科学研究,达尔文
A.提出了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观点
B.提出了用进废退的理论
C.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D.认为决定进化方向的是中性突变的积累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中提出了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观点;拉马克提出了用进废退的理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木村资生认为决定进化方向的是中性突变的积累;故选A。
考点:生物进化理论。
点评:考查基本,来自课本,是基础知识考试的理想题目,学生应理解加记忆。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