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关于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任何基因频率的改变,不论其变化大小如何,都属于进化的范围
B.同一群落的雌雄个体之间可以相互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
C.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上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
D.同一物种的雌雄个体之间能相互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的内容。同一群落的同一物种的雌雄个体之间可以相互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但同一群落的不同物种的雌雄个体之间不可相互交配或不能产生可育后代,因为他们之间存在生殖隔离。B错。故本题选B。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下列有关生物的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
B.狼和鹿通过捕食和被捕食进行着相互选择,实现共同进化
C.从分子水平上看,生物的性状具有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是DNA的多样性
D.生物的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A.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正确。
B.狼和鹿通过捕食和被捕食进行着相互选择,实现共同进化;正确。
C.从分子水平上看,生物的性状具有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是蛋白质的多样性,根本原因是DNA的多样性;错误。
D.生物的多样性包括基因(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正确。
本题难度:困难
3、选择题 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
A.DNA具有多样性
B.RNA具有多样性
C.蛋白质具有多样性
D.自然选择的结果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自然选择导致生物具有多样性,而生物具有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DNA(基因)具有多样性,直接原因是蛋白质具有多样性。故选A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的原因。
点评: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属于容易题。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下面是长颈鹿进化过程的解释要点,按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解释的正确顺序
①祖先生活在缺草的环境中
②祖先存在着个体的差异,有的个体颈、前肢较长而有的较短
③为了吃到高处的树叶而促进颈和前肢逐渐变长
④只有长颈鹿和长肢的个体能吃到高处的树叶而得以生存繁殖,而颈、前肢较短的个体因吃不到食物而遭淘汰
⑤获得性的颈和前肢变长可遗传
⑥代代选择以漫长年代进化而来
⑦经过许多年代的用进废退而发展进化的结果
A.①→③→⑤→⑦
B.①→②→⑤→⑦
C.①→②→④→⑥
D.①→③→⑤→⑥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生物界普遍存在变异,古代的长颈鹿存在着颈长和颈短、前肢长和前肢短的变异,这些变异是可以遗传的,前肢和颈长的能够吃到高处的树叶,就容易生存下去,并且繁殖后代;前肢和颈短的个体,吃不到高处的树叶,当环境改变食物缺少时,就会因吃不到足够的树叶而导致营养不良,体质虚弱,本身活下来的可能性很小,留下后代的就会更小,经过许多代以后,前肢和颈短的长颈鹿就被淘汰了,这样,长颈鹿一代代的进化下去,就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长颈鹿.因此长颈鹿的长颈和高前肢的形成就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为吃到高处树叶不断伸长颈子形成的变异是环境因素形成,长颈鹿的变异总是朝着有利于生存的方向进行的.综上所述,C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
考点:达尔文和自然选择学说。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下列四组图是关于生物进化方面的证据。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图1四种地雀喙的差异是由于不同环境食物的刺激所致的不同变异
B.图2昆虫的两类翅形的形成是对环境的主动适应
C.图3是两种体色的桦尺蛾,它们的性状分化证实了物种形成的机制
D.图4中捕食关系对两者都是有益的,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生物的变异不是为了迎合环境的改变而主动产生的。不管环境怎样,自然界中地雀的喙本来就有不同形态的变异、昆虫也本来就有各种形态的差异,自然环境不过特定地选择出了那些能适应的个体。所以A、B错误。两种体色的华尺蛾依然是同一物种,它们之间并没有生殖隔离,无法体现物种形成的机制。C错误。捕食关系使捕食者和被捕食者都向着更强壮或更敏捷的方向进化,以能更适应环境。这是一种相互进化,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D正确。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