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在显微镜下观察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装片时,同一个视野中最多的细胞是哪个时期
A.间期
B.前期
C.中期
D.后期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在细胞整个周期中细胞间期占了绝大多数,只有很少一部分处于分裂期,所以同时处于细胞间期的细胞比分裂期的多得多。
本题难度:困难
2、选择题 将小麦种子分别置于200C和300C培养箱中培养4天,依次取等量的萌发种子分别制成提取液I和提取液Ⅱ。取3支试管甲、乙、丙,分别加入等量的淀粉液,然后按下图加入等量的提取液和蒸馏水,450C水浴保温5分钟,立即在3支试管中加人等量本尼迪特试剂并煮沸2分钟,摇匀观察试管中的颜色。结果是

A.甲呈蓝色,乙呈红黄色,丙呈无色
B.甲呈无色,乙呈红黄色,丙呈蓝色
C.甲、乙皆呈蓝色,丙呈红黄色
D.甲呈浅红黄色,乙呈红黄色,丙呈蓝色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用斐林试剂检测试管中的颜色,直接考查的是细胞中化学成分的改变,但对这种成分改变的分析仅靠对组成细胞化学元素及化合物的记忆是无法解决的。细胞化学成分的改变只不过是一种表现的形式,本题考查的实质是种子萌发过程中的生理变化。
解答本题的主要思维线索为:300C更有助于种子萌发(判断)→提取液Ⅱ中有更多将淀粉水解为还原性糖的酶(推理)→乙中有更多还原性的糖产生(推理)→加斐林试剂后乙中颜色更深(判断)。在这条思维链中,“提取液Ⅱ中有更多将淀粉水解为还原性糖的酶”是一个核心的分析。考生必须明确,在种子的萌发过程中淀粉必须水解为小分子有机物,而这一过程需要水解酶的参与。显然,这些内容仅靠对教材内容的记忆是没有办法知道的。
300C时淀粉酶的量更多,所以可以将更多的淀粉水解为还原糖,所以甲的颜色比乙的要浅,表现为浅红黄色,乙呈红黄色,而丙中淀粉遇碘液变蓝,所以选择D。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某儿童患佝偻病,发烧时就会抽搐,医生建议他平时要补充
A.新鲜水果和蔬菜
B.钙片和维生素D
C.谷物种皮和胡罗卜
D.蛋白质和糖类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佝偻病由于缺乏Ca引起,而维生素D能促进小肠对Ca、P吸收,故选B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NADP+在光合作 用过程中的移动方向和得失电子的情况分别是
A.从囊状结构薄膜移向叶绿体基质、获得电子
B.从叶绿体基质移向囊状结构薄膜、获得电子
C.从囊状结构薄膜移向叶绿体基质、失去电子
D.从叶绿体基质移向囊状结构薄膜、失去电子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光反应阶段,在囊状结构薄膜上发生:NADP++2e+H+
NADPH。
本题难度:困难
5、选择题 DNA分子复制时,进行配对的碱基是
A.A与T
B.T与G
C.G与A
D.C与U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DNA分子复制时严格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A与T配对,G与C配对。故本题选A。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