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用相同的培养液培养水稻和番茄幼苗,一段时间后,测定培养液中各种离子的浓度,结果如图1所示(设水稻和番茄幼苗吸收量相等)。图2表示植物根细胞对离子的吸收速率与氧气浓度之间的关系。据图不能体现的信息是

A.由图2可知,植物根细胞吸收离子的方式为主动运输
B.由图1可知,水稻对SiO32-需求量最大,番茄对SiO32-需求量最小
C.图1水稻培养液里的Mg2+浓度高于初始浓度,说明水稻不吸收Mg2+
D.图2中a点,离子吸收速率很低主要是受能量供应的限制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根据图2可知,吸收速率与氧气浓度有关,氧气浓度影响有氧呼吸,由此可判断该吸收方式消耗能量,故为主动运输,A项正确;由图1可以看出,与番茄相比,水稻培养液中SiO32-的浓度下降较多,说明水稻对SiO32-的需求量大,B项正确:水稻培养液中Mg2+浓度稍高于初始浓度,说明水稻对Mg2+的需求量小,C项错误;因为离子吸收方式是主动运输,a点是氧气浓度为0,植物进行无氧呼吸,产生的能量较少,限制了吸收速率,D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植物对离子的吸收,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Na+—K+泵由4个亚基(多肽)组成,其中一个亚基向着细胞质的一面有一个ATP结合位点和三个Na+结合位点,外表面有两个K+结合位点。这一过程利用ATP供能,将Na+从细胞内逆浓度梯度排出,将K+从细胞外逆浓度梯度运入。对此过程的不正确说法是
A.Na+和K+出入细胞是主动运输的过程
B.Na+—K+泵是一个可同时反向转运两种离子的载体蛋白,该过程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无关
C.说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D.这一过程可能会造成细胞膜内外产生电位差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由题干可知,Na+、K+的运输需消耗ATP,是主动运输过程;载体蛋白具有相对专一性,体现了膜的选择透过性,也说明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由于Na+、K+进出细胞的数量不均衡,故可导致细胞膜内外产生电位差。
考点:Na+、K+的运输。
点评:试题以信息的方式呈现考生陌生的问题背景,提升了学生获取信息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题难度:简单
3、选择题 将少量棉花纤维放在载玻片上,滴上草履虫培养液,盖上盖玻片,沿盖玻片的一侧滴入一滴墨汁,可以看到墨汁进入草履虫体内形成食物泡并在体内环流。下列关于墨汁进入草履虫体内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需要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协助
B.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
C.墨汁向草履虫体内扩散
D.随着水分向草履虫体内渗透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题中提出“看到墨汁进入草履虫体内形成食物泡”,由此可见该食物泡是细胞膜向内凹陷形成的,属于胞吞方式,因此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故选B。
考点:本题考查了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以及从题中获得有效信息的能力。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由于海水污染,某养殖场测试,海带吸碘能力下降,主要原因是
A.海带细胞膜上的载体种类减少
B.海水中碘离子浓度下降
C.海带的呼吸强度减弱
D.海带细胞膜上的载体数目减少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碘进入海带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能量和载体。海水污染不会破坏细胞结构,但可能影响细胞的新陈代谢,如导致海带的呼吸强度减弱,不能为碘的吸收提供足够的能量,所以吸收碘的能力下降。故选C
本题难度:简单
5、选择题 蛙的神经元内、外Na+浓度分别是15mmol/L和120mmol/L。在膜电位由外正内负转变为外负内正过程中有Na+流入细胞,膜电位恢复过程中有Na+排出细胞。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Na+流入是易化扩散,排出是主动转运
B.Na+流入和排出都是主动转运
C.Na+流入是主动转运,排出是易化扩散
D.Na+流入和排出都是被动转运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神经元上动作电位是由的Na+内流造成的,顺浓度梯度运输,没有消耗能量,为被动运输中的协助扩散,而恢复静息电位时,Na+排出,逆浓度梯度运输,需要消耗能量,所以为主动运输;故选A。
考点:物质的跨膜运输和神经调节.
点评:本题提升了学生获取题干信息、审题能力,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的过关。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