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2009年4月1日,居住在墨西哥东部韦拉克鲁斯州的一名5岁男孩因发烧被送去就医,他3天后便康复了。但目前,甲型H1N1流感已从美洲蔓延至世界各地,专家指出:甲型H1N1病毒的传播途径与2003年曾在我国流行的非典病毒类似,也属于呼吸道传染病,科学家正在为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研发制备候选病毒。关于推断该病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小男孩受病毒感染后体内B细胞的周期变短,该过程由遗传物质决定
B.该病毒感染人体后,机体首先通过体液免疫阻止病毒播散,再通过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相互配合共同消灭
C.H1N1病毒会有很多变种,当某一种H1N1病毒侵入机体后,与该病毒具有特异性的抗体,会对其他变种也具有特异性
D.为防止甲型H1N1病毒的传播蔓延,最好的方法是切断传播途径和进行预防接种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2、选择题 根据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判断,农业生产上生长素类似物不会用于
A.人工培育无籽西瓜
B.棉花的保蕾保铃
C.人工培育无籽辣椒
D.果树的落花落果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现代农业生产中防止果树开花或形成果实过多而影响果实的产量和品质进行疏花疏果,与“高浓度生长素可以抑制花、果实的发育” 原理相关,两者并不矛盾.从理论上来说,用生长素类似物是能得到无子西瓜的,但在实践中没有意义。因为利用生长素等生产过程中难以控制,果实的甜度和营养远不如三倍体无子西瓜,还有部分珠被硬化,所以实践中不采用。
本题难度:简单
3、选择题 一种口服止痛药物并不损伤神经元的结构,却能在一段时间内阻断神经冲动向感觉中枢的传导。口服这种药物后到达它的作用部位至少要通过几层生物膜
A.0
B.2
C.4
D.6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由题意分析:止痛药物并不损伤神经元的结构,却能在一段时间内阻断神经冲动向感觉中枢的传导,说明药物吸收后作用于突触间隙,即到达组织液即可,那么从消化道到组织液先通过小肠壁两层膜,再进入血管两层膜,再出血管两层膜,所以一共至少通过6层膜,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神经冲动向感觉中枢的传导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本题难度:困难
4、选择题 鲜切花卉的保鲜是花卉市场面临的难题,科学工作者建议鲜花切离花株后及时用一种植物激素处理,可以延长保鲜期,你认为这种植物激素是:
A.赤霉素
B.细胞分裂素
C.脱落酸
D.生长素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赤霉素的作用是促进生长,解除休眠。生长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生长,促进枝条生根,促进果实发育等。脱落酸的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细胞分裂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延缓衰老。所以B选项正确。
本题难度:简单
5、选择题 当人的血糖浓度为150mg/dL?时,机体会作何反应
A.交感神经兴奋,促进胰岛素分泌
B.副交感神经兴奋,促进胰岛素分泌
C.交感神经兴奋,抑制胰岛素分泌
D.副交感神经兴奋,抑制胰岛素分泌。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人的血糖浓度正常值为80~120 mg/dL,当血糖浓度过高时,会引起 副交感神经兴奋,促进胰岛素分泌,加速血糖的氧化分解,使血糖浓度恢复正常。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