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人体内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在结构上的差异,很可能体现在
A.核DNA分子数
B.线粒体的数目
C.参与免疫的过程
D.高尔基体的数目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B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经一系列的分化、增殖成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抗体属于分泌蛋白,需要高尔基体加工。效应T细胞由T细胞增殖分化而来,能与靶细胞结合,导致其裂解。所以人体内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在结构上的差异,很可能体现在高尔基体的数目。故选D。
考点:免疫调节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要求学生识记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免疫细胞——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的理解。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为研究促甲状腺激素(TSH)分泌的影响因素,研究者从刚宰杀的大白鼠体内分离新鲜的下丘脑和垂体,然后把这些结构按照下图中信息所示进行培养于相应的培养基中,培养后测定培养基内TSH的浓度,结果如下:

那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通过比较AC两个瓶,可以认为下丘脑不能分泌TSH,但垂体可以
B.通过比较AD两个瓶,可以认为甲状腺激素能抑制垂体分泌TSH
C.通过比较ABCE四个瓶,可以认为下丘脑能促进垂体分泌STH
D.设置A瓶只不过是想证明培养基本身能不能够产生TSH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中设置A瓶为了排除培养基本身对实验结果的影响;A瓶和B瓶的单一变量是有无下丘脑,测得的TSH的浓度相同,说明下丘脑不能分泌TSH;通过比较A、C两个瓶,说明垂体能分泌STH; D、C两个瓶比较,说明甲状腺激素能抑制垂体分泌TSH;故选D。
考点: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影响因素。
点评:以图形作为信息的载体,提升了学生分析图形,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科学家研究赤霉素和矮壮素(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黄芩(一种药用植物)生长情况及其根细胞中黄酮类物质(主要药用成分)含量的影响。把生长状态一致的幼苗平分为三组进行不同处理,26天后检测结果如下表所示,由此可知
A.矮壮素提高黄芩光合作用强度的效果好于赤霉素
B.甘薯等块根类植物不适合施用矮壮素和赤霉素
C.矮壮素对黄芩产生黄酮类成分不利,赤霉素有利
D.外源喷施赤霉素比黄芩合成的赤霉素对植株增高更有效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图中数据没有信息显示与光合作用强度相关的数据,无法得出相应结论,故A错误。由图数据可知矮壮素和赤霉素对地下部分重量都有减轻,而块根类的产量主要是地下部分的重量,故B正确。由表中数据可知矮壮素和赤霉素对黄芩产生黄酮类成分含量都比对照组减少,故C错误。表中数据没有显示外源赤霉素与内源赤霉素的效果比较,应该是一样的,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相关知识点,意在考察对信息提取分析能力和对知识点的综合运用能力。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将灵敏电流计连接到图1神经纤维和图2突触结构的表面,分别在a、b、c、d处给予足够强度的刺激(a点离左右两个接点距离相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分别刺激a、d点时,指针都偏转1次
B.分别刺激b、c点时,指针都偏转2次
C.神经递质在释放过程中会消耗能量
D.分别刺激a、b、c、d处,指针偏转1次的现象只发生在刺激d点时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是双向的,在a处给予足够强度的刺激,同时传导到左右两个接点,没有电位差,电位表不偏转;b处给予足够强度的刺激,兴奋首先传到右边接头,电位表偏转一次,接着兴奋传导到左变接头,点位表再偏转一次;在c处给予足够强度的刺激,兴奋传导到左边接头,电位表偏转一次,接着兴奋通过突触传导到右变接头,点位表再偏转一次;d处给予足够强度的刺激,兴奋只能传导到到右边接头,电位表偏转一次,而不能由突触后膜传导到前膜;选A。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下列属于人在寒冷环境中的身体变化的是:
①皮肤血管收缩?②增加皮肤的血流量?③汗液分泌增多?④汗液几乎不分泌
⑤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⑥骨骼肌战栗?⑦代谢活动增强
A.①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⑤⑥⑦
C.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⑦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人在寒冷环境中会通过增加产热、减少散热来维持体温的恒定。增加产热的途径有: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从而提高代谢;减少散热的途径有:皮肤血管舒张,增加皮肤的血流量,汗液分泌增多。故本题答案选A。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