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下列关于人体在寒冷环境中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寒冷时人体可通过骨骼肌不自主的颤栗来增加产热
B.受寒冷刺激,皮肤毛细血管收缩,这是非条件反射
C.寒冷环境中,人体代谢增强、产热增多与多种激素分泌增多有关
D.寒冷环境中正常人体的产热速率大于20℃的产热速率,散热速率小于20℃的散热速率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寒冷环境中正常人体的产热速率大于20℃的产热速率,散热速率也大于20℃的散热速率,故D错误。寒冷时人体可通过骨骼肌不自主的颤栗来增加产热并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代谢增强、产热增多。而且受寒冷刺激,皮肤毛细血管收缩,这是非条件反射,所以ABC正确,本题选D。
考点:体温调节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的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解本题的关键是明白当环境温度下降,机体的散热会增加。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下列物质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A.血浆蛋白
B.尿素
C.麦芽糖
D.CO2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麦芽糖是植物二糖,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成分。血浆蛋白是血浆中的一种成分。尿素、二氧化碳在组织液、血浆中都存在。
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的成分,意在考查知识的识记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及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CO2、血浆蛋白、糖原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B.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两者间表现为协同作用
C.当血糖浓度过高时,可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产生胰岛素
D.当外界温度过高时,机体可通过减少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以降低机体的体温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A.CO2、血浆蛋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糖原是动物细胞的多糖,位于细胞内;错误。
B.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两者间表现为拮抗作用;错误。
C.当血糖浓度过高时,可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产生胰岛素,降低血糖;正确。
D.当外界温度过高时,机体可通过减少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以维持机体体温的相对恒定;错误。
本题难度:困难
4、选择题 人剧烈运动时,血浆中乳酸含量大增而pH基本不变,对此现象不正确的解释是
A.血浆中有多种物质如HCO3-、HPO42-能起缓冲作用
B.从乳酸上解离下来的H+能与HCO3-作用生成H2CO3
C.H2CO3分解成的CO2可经呼吸系统排出体外
D.大量乳酸进入血液后马上被稀释或被彻底分解成CO2和H2O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二氧化碳和氧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氧气经肺泡结构后进入血管,通过毛细血管壁,经由组织液进入细胞发挥作用,血浆与组织液均为液体,能溶解部分氧气,同样二氧化碳,从细胞中呼出后,经组织液进入淋巴管,通过淋巴循环回到血管。剧烈运动时,血浆中乳酸含量大增而PH基本不变,这句话对的。剧烈运动时,主要进行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会使PH值略微下降,但不会超过7.35~7.45这个范围,主要是因为人的血浆中存在缓冲液,乳酸与碳酸氢盐发生反应,生成乳酸盐和碳酸,乳酸盐由肾脏排出,而碳酸易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
考点:血浆PH值的维持
点评:内环境的理化性质都能在一定范围内维持相对的稳定,本题重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当“康泰克”药问世时,可治疗病毒性感冒,疗效很高。几年后疗效逐渐降低,因为感冒病毒具有了抗药性,其原因可能是
A.病毒接触了药物后慢慢产生了抗药性
B.病毒为了适应环境,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C.抗药性个体的增多是选择的结果
D.后来的药量用的过少,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感冒病毒产生抗药性的原因并不是由外因引起的,而是内在的遗传与变异引起的。在未使用感冒药之前,感冒病毒就存在着差异,有的不具有抗药性,有的具有抗药性。开始用该药时,由于大多数病毒没有抗药性,故大量被药物淘汰,而少数具有抗药性变异的个体会保存下来,并能继续繁殖感染人群,当多次使用该药后,使抗药性更强的病毒被保留下来,这样一代一代,病毒积累并加强了抗药性,使该感冒药逐渐失去效应。所以药物对不同变异的病毒进行了选择,淘汰了不抗药的个体,保留了抗药性强的个体。故选C
考点:本题考查遗传和变异的相关知识。
点评:本题以“康泰克”药为素材,考查遗传和变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