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海带细胞中的碘(I)比海水中高出许多倍,但仍可从海水中吸收碘。碘离子(I-)进入海带细胞的方式是
A.自由扩散
B.协助扩散
C.主动运输
D.胞吞作用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碘离子进入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在培养玉米的溶液中加某种负离子,结果发现玉米根细胞在吸收该种负离子的同时,对氯离子的吸收减少了,但对钾离子的吸收没有受影响,最可能的原因是
A.该种负离子妨碍了ATP的形成
B.该种负离子抑制了主动运输
C.该种负离子抑制了呼吸作用
D.该种负离子和氯离子的载体相同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离子吸收的方式一般属于主动运输,而影响主动运输速率的条件主要有两个方面,即能量和载体。如果钙离子妨碍了ATP的生成,则对其他离子的吸收都会受到影响,但题中所说,仅仅影响了氯离子的吸收,故可知影响了氯离子的载体。故答案为D。
考点:本题考查影响主动运输的条件。
点评:本题有一定的思考性,利用木桶原理,根据题中所描述的现象可以排除掉对于能量释放的影响。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下图表示处于30%蔗糖溶液中的紫色洋葱表皮细胞所处状态,图中a~d四处溶液浓度关系是?

A.a>b>c>d
B.c>b>d>a
C.c<b<d<a
D.c=b>d>a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细胞壁具有全透性,任何一种物质都可以通过,所以b=c;30%蔗糖溶液,植物细胞表现为失水,即水分子从细胞液流向外侧,浓度由小到大,即a<d<b=c。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某种植物细胞在浓度分别为200mmol∕L和400mmol∕L的M物质溶液中,细胞吸收M的速率都是10mmol∕min,通入空气后,吸收速率不变。对此现象最合理的解释是:
A.细胞吸收M的方式为自由扩散
B.细胞吸收M的方式为主动运输
C.细胞吸收M需要载体蛋白的参与
D.所需能量供应不足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因为细胞吸收物质的方式包括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而细胞在两种不同的物质溶液中,吸收M的速率都是10mmol∕min,所以并不是浓度决定的。所以可以据此推知原因在与载体的数量是其限制因素。而与载体有关的运输方式包括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选C。
考点:本题考查物质运输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本题难度:简单
5、选择题 已知某细胞外的钾离子浓度是细胞内的30倍,若向细胞膜上注射氰化物(抑制能量ATP的形成),发现细胞对钾离子的吸收没有减弱,而加入载体蛋白活性抑制剂时,对钾离子的吸收明显减弱,则细胞对钾离子的吸收方式是
A.自由扩散
B.协助扩散
C.主动运输
D.胞吞作用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由题意可知钾离子的吸收和ATP无关,C错误,由题意可知钾离子的吸收和载体蛋白有关,A错误,钾离子是离子不能通过胞吞的作用进入细胞,D错误,本题选B。
考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能从题干的叙述判断物质跨膜的方式。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