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胆碱是怎样使突触后膜去极化的?
A.带正电的乙酰胆碱分子进入突触后膜
B.引起突触后膜对Na+通透性增加
C.引起突触后膜对K+通透性增加
D.引起突触后膜对各种小离子(正离子)通透性增加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在神经与肌肉之间传递兴奋的物质就是乙酰胆碱,它是一种神经递质。突触前膜是神经元轴突的末梢,突触后膜有可能是肌肉细胞的,也可能是另一个神经元的,也可能是腺细胞的。突触后膜和突触前膜之间有一个突触间隙,在这个突触间隙中有突触小泡释放的递质,这些递质又可以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在一起。如果一个冲动传过来使得突触前膜的兴奋性发生改变,使它去极化了,结果就会使得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到间隙,递质就和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可以与突触前膜释放出来的递质结合,这个递质可以是乙酰胆碱分子。每一个突触小泡里包含许多乙酰胆碱分子,当兴奋传递到突触前膜时,细胞膜外的Ca2+就会进人,从而使突触小泡逐渐移到突触前膜,并且释放递质。受体与释放的递质结合之前,受体的通道是关闭的;与递质结合以后受体的通道就会打开,这种通道叫做化学依赖型通道。它一旦结合某些化学分子以后,通道就会打开。打开后就会使Na十内流,使突触后膜的兴奋性发生改变。递质不能一直存在于突触间隙中,如果一直存在,就会使突触后膜持续兴奋。许多杀虫剂就是使本来可以让递质失活的乙酰胆碱酯酶失活,结果使递质不能被分解,所以就会持续性地向突触后膜发出信号,传导兴奋,这样就会使害虫致死。正常情况下,递质释放一段时间后,就会被乙酰胆碱酯酶分解。所以传递给突触后膜的兴奋不是持续的,是一次一次的。选项A是不对的,乙酰胆碱分子不进人突触后膜。选项B只对了一半,因为先是Na十内流,然后K+就外流,这个通道不是特异性对某一种离子的,而是结合上受体它就会开放。开放有一定的时间性,如果外边Na+浓度高,Na+就会内流;里面K+浓度高,K+.就外流。所以,膜的去极化和复极化是由同一个通道Na+内流和K+外流造成的。突触后膜没有选择性,一旦打开以后完全是靠浓度梯度使有的离子内流,有的离子外流。
本题难度:困难
2、选择题 糖尿病产生原因目前发现的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一:胰岛B细胞被本身产生的抗体攻击而损伤;原因二:胰岛素基因发生突变,产生活性下降的变异胰岛素;原因三:胰岛素的靶细胞受体基因突变,使靶细胞的受体对胰岛素敏感度降低。根据有关原理分析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糖尿病人体内蛋白质和脂肪代谢也会出现异常,如导致血液中尿素浓度升高
B.导致糖尿病的原因可能是感染过同胰岛B细胞表面抗原相似的病原微生物
C.三种原因的糖尿病,均会导致血浆中胰岛素的含量下降,进而使血糖升高
D.糖尿病病人由于尿液中排出大量的糖,所以排尿量大,饮水多,且食量大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糖尿病人体内蛋白质代谢异常会导致血液中尿素含量升高A正确。由题干上的“原因一”可确定B正确。“原因一导”致胰岛素含量下降;“原因二”会导正常致胰岛素含量下降;“原因三”不会导致胰岛素含量下降;C错误。糖尿病患者多尿的原因是尿液中排出大量的糖随之带走大量的水,导致多尿;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糖尿病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本题难度:简单
3、选择题 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和兴奋状态时,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分别是
A.内正外负,内负外正
B.内负外正,内正外负
C.内负外正,内负外正
D.内正外负,内正外负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静息状态是膜内是负电位膜外是正电位,兴奋时膜内是正电位膜外是负电位,故选B。
考点: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掌握程度。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下列有关生物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具有快速和精细的特点
B.动物内分泌腺受中枢神经系统控制,而中枢神经系统不受内分泌腺的影响
C.植物生命活动调节只有激素调节,动物和植物激素都由特定的器官分泌
D.高等动物的体液调节具有相对快速和广泛的特点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动物内分泌腺受中枢神经系统控制,而中枢神经系统受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的影响,动物激素都由特定的器官(内分泌腺)分泌,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一定部位的细胞产生,没有专门的分泌器官,神经调节具有快速精确的特点。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人体内环境是指
A.体液
B.细胞外液
C.组织液
D.血浆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内环境即细胞外液,故B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的概念,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