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维持呼吸中枢兴奋性的最有效刺激是什么?
A.一定浓度的CO2
B.肺牵张感受器的传入冲动
C.呼吸肌本体感受器的传人冲动
D.一定程度的缺O2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关于A答案:动脉血液中必须保持一定的CO2分压,呼吸中枢才能保持正常的兴奋性。人如在过度通气后,可发生呼吸暂停。这是由于过度通气能排出过多的CO2,动脉血中PCO2下降,低于5.3kPa,对呼吸中枢的刺激减弱。正常人动脉血中PCO2兴奋呼吸中枢的阈值大约为5.3kPa。吸入气中CO2浓度适量增加,使动脉血中PCO2增加,使呼吸加深加快。吸入气中CO2含量增加到4%时,肺通气量加倍;增加到10%时,肺通气量可增加8~10倍,但出现头痛、头昏等症状;再增加到40%时,则引起呼吸中枢麻痹,抑制呼吸。
CO2对呼吸的刺激作用是通过两条途径实现的:一条是通过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冲动分别由窦神经和迷走神经传入延髓呼吸神经元,使其兴奋,导致呼吸加深加快。另一条是刺激延髓腹侧面的中枢化学感受区,再引起延髓呼吸神经元兴奋。两条途径中,后一条是主要的。因为切断动物外周化学感受器的传入神经后,吸入高CO2后出现的呼吸加强反应,与未切断神经前相似。血液中CO2分压升高时,CO2分子易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形成H2CO3,解离出H+,使脑脊液〔H+〕升高,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H+是化学感受器的刺激物。再通过神经联系到达呼吸中枢,使呼吸加强加快。血液中〔H+〕增加促使呼吸加强加快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因为H+不能通过血脑屏障。
关于B答案:由肺扩张或缩小所引起的反射性呼吸变化,称为肺牵张反射又称黑—伯反射。肺牵张反射的感受器主要分布在支气管和细支气管的平滑肌层中,称为肺牵张感受器。吸气时,当肺扩张到一定程度时,肺牵张感受器兴奋,发放冲动增加,经走行在迷走神经中的传入纤维到达延髓,使吸气切断机制兴奋,抑制吸气,从而抑制吸气肌的收缩而发生呼气。呼气时,肺缩小,对牵张感受器的刺激减弱,传入冲动减少,解除了抑制吸气中枢的活动,吸气中枢再次兴奋,通过吸气肌的收缩又产生吸气。这个反射起着负反馈作用,使吸气不致于过长,它和脑桥的调整中枢共同调节呼吸的频率和深度。动物切断迷走神经后呼吸变深变慢。肺牵张反射的敏感性有种系差异,正常人体平静呼吸时,这种反射不明显。要在潮气量增加至800ml以上时,才能引起肺牵张反射,在病理情况时,肺顺应性降低,也可以引起该反射,使呼吸变浅变快。
关于C答案:呼吸肌与其他骨骼肌一样,当受到牵拉时,本体感受器(肌梭)受刺激,可反射性引起呼吸肌收缩,此即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临床观察及动物实验均证明,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参与正常呼吸运动的调节。当运动或气道阻力增大时,可反射性地引起呼吸肌收缩增强,在克服气道阻力上起重要作用。
关于D答案:吸入气中O2分压稍降低时,对呼吸没有明显的影响。只有当吸入气中O2的含量下降到10%左右,使动脉血O2分压下降到8kPa以下时,则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地加强呼吸运动。损毁或切断外周化学感受器的传入神经,则动脉血缺O2不再引起呼吸加强反射,因缺O2对中枢的直接作用是抑制呼吸,甚至可以使呼吸停止。
综上所述,维持呼吸中枢兴奋性的最有效刺激是一定浓度的CO2
本题难度:困难
2、选择题 如图表示用电表测量神经纤维某部位在受到一次刺激前后膜内外的电位变化,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神经纤维在静息状态下膜内外的电位差为30毫伏
B.左图装置测得的电位对应于右图中的B点的电位
C.神经纤维受刺激后再次恢复到静息状态,电表指针两次通过0电位
D.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神经纤维在静息状态下膜内外的电位差为60毫伏,故A错误;左图装置测得的电位对应于右图中的A点的电位,故B错误;神经纤维受刺激后再次恢复到静息状态,电表指针两次通过0电位,故C正确;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本题难度:简单
3、选择题 下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正常情况下,①~③的成分是保持不变的
B.①中无机盐浓度过高时,下丘脑某些细胞分泌会增强
C.①~③分别代表血液、淋巴和组织液,它们共同构成人体细胞的内环境
D.当人体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时,①处的渗透压会下降导致③处水分增多
参考答案:B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图中①②③分别表示体液的成分,可以判断①是血浆,③是组织液,②是淋巴。正常情况下,①~③的成分是相对稳定,A错误;①中无机盐浓度过高时,下丘脑某些细胞分泌会增强,如抗利尿激素,B正确;①~③分别代表血液、组织液和淋巴,C错误;人体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时,①处的渗透压会下降导致③处水分增多,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组成及稳态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下表为用不同浓度的2,4-D(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处理茄子的花蕾以后植株的结果情况。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实验结果表明2
B.4-D能促进果实的成熟
C.该实验结果表明2
D.4-D能够提高结果率
E.2
F.4-D浓度越高
G.植物的产量越高
H.该实验结果表明高浓度的2
I.4-D能抑制果实的发育
参考答案:ACD
本题解析:2,4-D属于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果实发育;当2,4-D浓度由850ppm增大到1000ppm时,植物产量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任何一组数据都高,不能说明高浓度抑制果实发育。
本题难度:困难
5、选择题 如图表示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过程(其中? a、b、c、d表示不同种类的细胞,①②表示有关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只有a、b、c三类细胞能识别抗原
B.产生抗体的细胞只能由b直接分化形成
C.①②过程都需要抗原的刺激才能发生
D.c、d的功能各不相同,根本原因是DNA不同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淋巴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其中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T细胞转移到胸腺中成熟,所以图中a是T细胞、b是B细胞、c是效应T细胞、d是浆细胞,其中只有浆细胞,没有识别能力,其他细胞均有识别抗原的能力,故A错;产生抗体的细胞可由b或记忆细胞直接分化形成,故B错;①②过程属于反应阶段,都需要抗原的刺激才能发生,故C正确;c、d是由同一个受精卵分裂而来的,所以它们的核DNA是相同的,而c、d的功能各不相同的根本原因是基因选择性表达。故选C
考点:本题考查免疫和细胞分化的相关知识。
点评:本题结合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过程图,考查免疫和细胞分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识图能力和理解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