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下列反映清代长期实行闭关政策根源的观点是?
[? ]
A.“恐西洋教传入,有乱中国固有道统”? ?
B.“将所有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 ?
C.“南夷之通商……贪而不亲,求而无厌 ?
D.“天朝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俗语云:‘百年田地转三家’,言百年之内,兴废无常,必有转售其田至于三家也。今则不然,……十年之间,已易数主。”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是
[? ]
A.政府“不抑兼并”?
B.地主阶级掌握封建政权? ?
C.重农抑商政策?
D.封建土地私有制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中国曾经有过海洋文明,但是有意无意地被淹没了,翻翻史书,除郑和外再没有航海家被史书立传。这种文化现象从文明史观的视角审视,源于(?)?
A.受西方文明侵蚀的结果
B.中国是农耕文明社会
C.中国地大物博,缺少开拓意识
D.“重农”比不过“重商”观念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凸显新史观、新价值观。C、D两项表述明显错误,A、B相比,B项中国以农耕文明为主,排斥海洋和商业文明,是这一现象的根源,故选B。
点评: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积极:确保赋税收入促进农业发展,巩固小农经济;巩固封建制度,维护国家统一。
消极:不利于工商业和生产力的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强化小农经济,造成中国的落后。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二人山下说诗(丝)文,三炮打进四川城,十月十日来相会,三人牵牛一路行。”这首诗的谜底是“徽州朝奉”。“朝奉”本为官名,有些徽商是由仕而贾的,他们不愿人们称其为“老板”,代之以“朝奉”的称谓,久之,到明末,世人统称徽商为“徽州朝奉”,徽商不愿称老板,本质上说明了(?)
A.徽商文化上的谦虚
B.明清对商人的压制和歧视
C.走官商结合之路
D.徽商虚伪的反映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联系史实可知,此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联系史实可知在明清时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地位低下,而称他们为老板则表明他们是商人无疑,因此他们不愿人们称其为“老板”而改为朝奉,这是重农抑商政策深入人们思想观念的表现。故此题应选B项
点评:此题为推理型选择题。对这类选择题可以通过推理达到解题目的。这类题目往往涉及一些规律性问题,以考查学生通过对历史规律和基本原理的掌握,来分析具有同类性质的历史现象。解答这类选择题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江浙地区,在很早以前就是我国的粮仓……而到康、雍、乾时期,“本地(指江浙地区)所产米谷,不足供食用……”。以前地广人稀、物产不丰的湖广地区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逐步成为粮食供应的重要基地。过去的“苏湖熟,天下足”变成了“湖广熟,天下足”。此时,江浙地区经济作物广泛种植,粮食不能自给。松江种稻之地只占1/3,每年都从外地运进大量粮食,人口稠密、特别是集中了大批非农业人口的工商业城镇,更是家无隔宿之粮,江浙市镇更是如此。
——引自戴逸《简明清史》
材料二 清朝建立之后,顺治、康熙、雍正统治时期,政府明确提出“王政之本在于农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尤其是在立法方面加强了对农业生产的扶持与鼓励。正因为如此,康熙、雍正、乾隆百余年时间里,实现了农业经济的较快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该时期封建经济的某种繁荣。
——引自福建人民出版社《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提出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服务,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
——引自《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演讲大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朝前期,江浙地区农村经济呈现的主要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清朝前期推行的经济发展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政策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主要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共中央针对土地流转现象而采取的政策。根据材料一、二、三,你能够得到哪些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由粮食生产中心演变为经济作物种植中心,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
(2)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加强立法,扶持和鼓励农业发展。影响:一方面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稳定,导致“康乾盛世”局面的出现;另一方面,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丧失了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机遇和条件。
(3)政策:支持、鼓励、引导土地流转;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依法保护土地流转。认识:政策的制定要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要符合国情;正确的经济政策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反之则相反。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