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中国古代,朝廷有时将不在户口册内且因此不纳税的人称为“盗贼”。这反映当时朝廷
[? ]
A、要求民众纳税
B、只要求部分民众纳税
C、不要求民众纳税
D、只要求部分“盗贼”纳税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唐文宗太和六年(832年),宰相王涯上奏:“商人乘马,前代所禁。近日得以恣其乘骑,雕鞍银镫,装饰焕烂,从以童骑,骋以康庄,此最为僭越。伏请切令禁断。”以下对当时商人地位的判断,错误的是?
A.经济地位优越
B.政治地位低下
C.遭受全社会的鄙视
D.实际上没有自由民的平等地位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商人获得较多社会财富,A项正确;在封建社会中,商人位于“士农工商”的最底层,B、D两项正确;而C项遭受全社会的鄙视过于绝对且范围太大,所以错误。故选C。
【考点定位】 必修二: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中国古代贾思勰所编著农书《齐民要术》中说:“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这说明贾思勰编著这本农书的目的是(?)?
A.反驳“贤者”的错误理论
B.发展手工业
C.鼓励商人的经营活动
D.重视发展农业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从题干中“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的信息可知贾思勰主张重视发展农业,故D项正确;ABC三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末也……工贾取其利,而失之义,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雍正皇帝
材料三?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要求开放天津、宁波等地通商。乾隆皇帝严辞拒绝,并表示如果“夷商将货船驶至浙江、天津地方”,“定当立时驱逐出洋”。
(1)材料一、二所反映了什么经济思想?(2分)
(2)结合材料一、二的不同历史背景,分析这一思想对中国历史的影响。(6分)
(3)材料三反映了当时中、英两国怎样的对外政策?(4分)
参考答案:
(1)思想:重农抑商。(2分)
(2)影响:在战国时期对发展封建经济起了积极作用,为封建制度的确立奠定了经济基础。封建社会后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导致中国处于落后的经济地位。 (6分)
(3)英国:开辟海外市场,夺取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殖民扩张等);中国:闭关锁国。(4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这句话的大致意思是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田织布到了粮食布帛很多的时候,奴隶可以获得人身自由;“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这句话的大意是从事商业失败导致贫穷的人,把他的妻子儿女收作官府的奴隶。这段材料来自《史记·商君列传》,可知其为商鞅提倡的重农抑商思想。
(2)古代社会生产力比较落后,当时出现了严重的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封建政权统治等问题。商鞅在变法时期,首倡重农抑商,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有利于封建经济的的发展,为封建制度的确立奠定了经济基础。
明清时期,工商业空前兴盛,但封建统治者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不符合世界发展的潮流。雍正帝认为“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末也”,让官员劝导百姓重视本业。并对商业加征商税,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而导致中国经济的落后地位。
⑶“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要求开放天津、宁波等地通商。”从时间看,英国已经开始工业革命,机器取代手工劳动,大大提高了生产力,从英国使团要求开放通商,可以看出,英国需要寻找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是为了开辟海外市场,是一种扩张政策。
乾隆皇帝严辞拒绝,可以看出清政府不愿意另外开辟通商口岸,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夷商将货船驶至浙江、天津地方”,“定当立时驱逐出洋”。从上面材料可以看出中国政府实行的是闭关锁国政策。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下列关于我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表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A.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思想开始出现
B.唐朝政府严格管理经商人员和市场
C.明朝时期,依然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D.清朝前期,完全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属于逆向思维选择题,需要选择不合史实的选项。回顾已学知识可知“重农抑商”即通过采取贬低、压制商人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政策及措施,限制从商人数。其目的是防止农民大量弃农从商,保护农业的优先发展地位战国商鞅变法最早提出,到了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仍然不时推出,明清两代都还曾重申商人不得穿丝绸衣服及不得仕宦的旧规,因此D的表述不合史实,故为正确答案。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