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20世纪50~60年代资本主义出现第二个“黄金时代”的根本原因在于
A.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B.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实施
C.有利的国际环境
D.广大民众的辛勤耕耘
2、判断题 有学者将罗斯福新政的经济理论概括为“私营企业(个人利润)经济不应消灭,应当保留。可是,这种经济的运营,并不总是有利于、并不总是促进普遍福利。因此,只要是必要,这种运营就必须由各州和联邦政府作出努力,加以改进和补充。”对上述这一概括性评语中的关键词理解错误的是
A.“应当保留”指资本主义
B.“经济的运营”指市场经济机制
C.“改进和补充”指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
D.“改进和补充”说明放弃了自由市场经济
3、判断题 在世界历史的漫漫进程中,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都在探索一条适合自身经济发展的道路。在这些探索中,我们看到了成功与失败,我们也得到了启迪与借鉴。(12分)
材料一?1932年罗斯福入住白宫时,美国正是“一片痛苦的海洋”。失业的人们四处游荡,在夏日的酷暑里,在苍蝇成群的垃圾堆中寻找食物,他们甚至不放过变质的肉,因为他们可以将“最坏的部分去掉后再食用”,他们还会摘下眼镜食用坏掉的肉,因为“这样就看不见肉上的蛆了”……?
-----选自亚当.科恩著《无所畏惧》
材料二?(戈尔巴乔夫刚上台时) 苏联虽然号称“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但主要消费品长期供应不足。经过七十多年的建设,1985年苏联人均GNP为3396美元,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还落后于亚洲、拉丁美洲一些国家。苏联人均收入为西方国家的三分之一左右,但由于苏联实行控制消费、高积累的政策,苏联人的生活水平与西方的差距更大。而且,主要消费品长期短缺,供给不足,经常需要凭票供应,暗藏了通货膨胀的危险,人民生活水平从革命前的居欧洲第五位下降到在八十年代的居世界第八十八位。1985年人均住房面积仅15平方米,为西方国家的50%;每百户汽车拥有量为14辆,仅为西方国家的17.50%。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中美国正是“一片痛苦的海洋”具体指什么?(2分)罗斯福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最终使美国社会摆脱了“痛苦”? (2分)
(2)材料二反映了苏联社会发展的什么问题?(2分)其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3)两段材料中的领导人改革导致的结果有何不同?(4分)
4、判断 题 福利制度被称为“社会减震器”,二战后西方福利国家得到发展。下列图示信息是1971年社会保险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以下对于下图的说明错误的是

[? ]
A.西方发达国家广泛实行福利制度
B.福利制度增加了发达国家的财政支出
C.1971年意大利经济在四国中最发达
D.社会保险是各国福利支出的主要表现
5、判断题 1937年5月24日,罗斯福在向国会提交关于最低工资、最高工时立法的咨文中说:“我们知道,当我们工人的一大部分还没有就业的时候,超时工作和低水平的工资是不能提高国民收入的。”下列措施中最能体现罗斯福上述思想的是
A.加强社会保障措施,为老人、残疾人、失业者和儿童提供社会保障
B.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C.推行“以工代赈”,建立专门政府机构,兴办公共工程
D.调整农业政策,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