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识别下面三图,指出三图分别反映了什么时期的政治形势,概述各图形成过程并指出三图显示的历史发展趋势。

参考答案:图1反映的是北宋、西夏、辽的形势;图2反映的是南宋与金对峙的形势;图3反映的是元朝统一全国的形势。
北宋建立后,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并对辽和西夏用兵。双方损失很大,北宋分别与辽、西夏议和,并在边境互市。
原辽统治区的女真人建立金政权,先后灭掉辽、北宋,占据中原。北方大地主逃到江南,建立南宋。全军继续对南宋用兵,南宋统治集团偏安江南,宋金议和,形成对峙局面。
宋金对峙时期,北方蒙古族建立蒙古政权,蒙古政权征服攻灭了中国境内许多政权,建立元政权,统一全国。
发展趋势: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本题解析:考点知识:宋元时期的政治特点。通过三幅地图来考查历史知识,进而分析历史阶段特征。题目显得很活,这符合新课标要求学习材料呈现方式的多样性,也是考查解决问题过程的有效尝试。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贞观四年,(唐太宗)诏发卒修洛阳之乾元殿(按:隋炀帝营建的宫殿,毁于战火)。……张玄素上书谏曰:“……臣闻阿房成,秦人散;……乾元毕工,隋人解体。且以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隋日?承凋残之后,役疮痍之人,费亿万之功,袭百王之弊。以此言之,恐甚于炀帝远矣。”? ──摘自《贞观政要》
材料二上(唐太宗)谓玄素曰:“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役不息,亦同归于乱耳!”上叹曰:“吾思之不熟,乃至于是!”顾谓房玄龄曰:“……今玄素所言诚有理,宣即为之罢役。”? ──摘自《资治通鉴》
材料三(贞观)十一年,(马)周又上疏曰:“……今百姓承丧乱之后,比于隋时才十分之一,而供官徭役,道路相继,兄去弟还,首尾不绝,远者往来五六千里,春秋冬夏,略无休时。”
──摘自《旧唐书·马周传》
回答:
①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在罢修乾元殿问题上,唐太宗和张玄素取得的共识是什么?唐太宗罢修乾元殿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②基于上述目的,唐太宗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促成了怎样的局面?
③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唐太宗的统治发生了什么变化?
④综合这三条材料,对唐太宗的统治应如何认识?
参考答案:①他们的共识是,如果滥用民力,将会导致人心离散、政权覆亡。唐太宗罢修乾元殿是为了维护开创不久的基业,避免重蹈秦始皇、隋炀帝的覆辙。②唐太宗调整政策,加强中央集权,切实推行均田制、租庸调制等措施。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太平盛世”。③从与民休息变为苦役百姓。④唐太宗的统治是建立在剥削和奴役农民的基础之上的,他即位之初,善于纳谏,励精图治,征发的徭役相对减轻。取得一定业绩后,情况就不同了。在封建社会中,即使“贞观之治”这样的“太平盛世”,人民的徭役负担也是不轻的。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唐太宗统治政策的知识和阅读材料、利用材料中提供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问题及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评价历史事物的能力。第1问,要求学生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经过分析、比较,得出他们的共识。回答罢修乾元殿的根本目的时,要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依 据唐太宗的阶级和时代背景进行思考。第2问可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第3问要求学生对材料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概括出唐太宗的统治做全面评价。学生回答时要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材料中的客观事实和主观见解,评价时要全面,并能根据其阶级立场,指出他的阶级局限性。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强调要与世界各国友好相处、共享太平。中共十七大更是提出了“和平发展、和谐世界、互利共赢”的外交新理念,向世界宣告了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与西方新航路的开辟相比,郑和下西洋更值得当今世界借鉴之处是:?
[? ]
A.宣扬国威,扩大本国的国际影响
B.加强世界的联系,促进自身经济发展
C.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
D.和平交往,平等贸易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冠冕堂皇”是对人们最起码的礼仪要求。这里的“冠”属于服饰中的? (? )
A.头衣
B.体衣
C.足衣
D.佩饰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冠”一般指帽子,也就是头衣。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清朝皇权日益强化,其主要表现是设立。
A.中书省
B.六部
C.军机处
D.内阁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