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下列画反映了我国近代以来的一种重要经济形式的发展趋势,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 ?)

①种经济对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作出了重大贡献?
②“实业救国”的道路越走越宽?
③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夹缝中求生存?
④这种命运的根源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决定的?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的图片反映的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趋势,起伏不定,在夹缝中生存。实业救国道路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受压制而最终走向失败,故答案选择B项。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
B.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C.第三世界的兴起及友好合作
D.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巨大变化,广大发展中国家取得独立并在国际事务中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越来越多的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10月,第26届届大以压倒多数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故选C。
点评: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①表明联合国中力量对比生巨变,第三世界的作用越来越大。②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实行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③更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④也更加有利于维护第三世界国家的利益。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上许多国家在民族和种族问题上形成了不同观念,这些观念对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材料一:唐太宗李世民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材料二:1793年,乾隆皇帝在致英国国王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材料三:魏源说:“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夷者,外夷制之。”
材料四:清咸丰戊午年五月,清政府签订某一对外条约:“大清皇帝、大英君主,因视两国情意未洽,今愿重修旧好,俾嗣后得永远相安。……第三款 大英钦差各等大员及各眷属可在京师,或长行居住,或能随时往来,总候本国谕旨遵行。英国自主之邦与中国平等,大英钦关大臣作为代国秉权大员,觐大清皇上时,遇有碍于国体之礼,是不可行。……第五十一款 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
问题:
(1)依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分析唐太宗、乾隆皇帝不同的“华-夷”观? 并指出对唐、清两代社会有何影响?
(2)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观念上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3)材料四中的条约签订于何时、名称是什么?这些条款反映出“华-夷”地位有何变化?
参考答案:
(1)唐太宗的华夷观念,主要是指中原中央政府与周边少数民族;唐政府处理民族关系是比较开明、开放的,在边疆地区设置机构,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而清乾隆帝的华夷观则主要意指中国与外国;他仍旧以“天朝上国”自居,虚骄愚昧;清政府正是从乾隆以后实行严格的闭关自守政策,导致中外交往的隔绝、闭目塞听,落后于西方。
(2)经过鸦片战争的失败,魏源、林则徐等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受到极大的震动,开始抛弃虚骄自大的陈腐观念,寻求强国御侮之道;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产生了,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兴起。
(3)1858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的《天津条约》;内容中包括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外交公文不得称外国人为“夷”;说明当时战败后的清政府地位已经下降,也开始逐渐接受近代通行国际交往准则,而列强则开始在中国争夺全面的殖民特权。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反映的是中国统治者对外的态度,从鄙视外邦到向西方学习。体现了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甲午战争以后,国内出现了兴办近代民族工业的热潮。其直接原因是?
A.西方技术的传播
B.重商思潮的影响
C.清政府放宽了限制
D.改良思想的推动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清政府对民族资本主义的政策。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签订了屈辱的《马关条约》,割地赔款。为解决因此加重的财政困难,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于是,社会上出现了兴办事业单位热潮,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初步发展。其他三项也是因素,但不是直接因素。故应选C。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钱钟书指出:“史家追叙真人真事,每须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入情合理。”这里他强调的是,历史学家( )
A.研究历史不可借助想象和推论
B.在研究历史时不能有自己的观点
C.应亲自参与历史实践,感触历史
D.进行历史想象时要尊重历史原貌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史家追叙真人真事……以揣以摩,庶几入情合理”说明历史研究应该在尊重历史原貌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合理的想象和分析,答案选D,A B两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学研究的基本理论, C项说法正确但与题意主旨不符。
点评:历史学科与自然学科在追求客观性上具有相同的目标,但由于史学研究主观性的存在使人们对史学具有客观性认识不足,其实史学研究的内容具有客观性,也就是历史进程的客观性原则是不容置疑的,史学家研究历史的目标就是要还原历史的真相,目的在于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经验总结和借鉴,更好地探究人类未来的发展走向。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