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清时期,官府对手工业产品收取重税。万历(1573—1620年)中后期,矿监、税使四处搜刮。苏州大涝,桑蚕减产,丝织品的税收却有增无减,以致“穷民之以丝为生计者,岌岌乎无生路矣。”官局垄断了丝织业,以低价强迫民间机户限期为官局生产,甚至还强制压价收买,往往“十不还一,无异空取”。官府对民间工匠管制很严,康熙时规定,有些工匠需编甲,“五人连环互保,取结报册”,限制他们的人身自由。对丝绸出口,官府严加限制。清朝规定,江苏省的出海船只,“每年每船准绸缎三十卷,每卷重一百二十斤”,私自将丝绸贩卖出洋的,将被治罪,“船只货物入官”。
——引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二
【材料二】 《苏州风俗考》记载的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三】?据雍正十二年《(苏州府)长洲县永禁机匠叫歇碑》载:“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原属相需,各无异议。惟有不法之徒,不谙工作,为主家所弃,遂怀妒忌之心,倡为帮行名色,挟众叫歇,勒加银,使机户停织,机匠废业。致机户何君衡等呈请勒石永禁。……(长洲县官府决定)嗣后如有不法棍徒,胆敢挟众叫歇,希图从中索诈者,许地邻机户人等,即时扭禀地方审明。应比照把持行市律究处,再枷号一月示儆。”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政府限制民营手工业发展的措施。
(2)材料二反映出苏州纺织业的哪些社会现象?这些现象表明的本质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这些现象的实质是什么?
(4)依据材料,简要指出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参考答案:
(1)对手工业产品收取重税;官局垄断,以低价强买;官府对民间工匠严格管制;严格限制出口。
(2)纺织业发达,工匠与机户之间存在雇佣关系,工匠无生产资料。资本主义萌芽。
(3)机匠罢工、机户告状,官府发布告示禁止罢工。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手工业中的劳资斗争。
(4)封建政府的政策、措施;劳资双方的矛盾
本题解析:
(1)从材料中提取信息:“ 收取重税”、“以低价强迫民间生产”、“强制压价收买官府对民间工匠管制很严”、“对丝绸出口,官府严加限制”。
(2)由材料中“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看出雇佣关系,体现资本主义萌芽。
(3)由材料中的提取信息:“不法之徒”,“使机户停织,机匠废业”,“机户何君衡等呈请勒石永禁”“长洲县官府决定”。结合材料分析。
(4)由(1)(3)总结可得。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下列说法不符合明代以来我国手工业发展状况的是
A.陶瓷方面烧出了著名的青花和釉里红
B.明代松江地区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
C.官营手工业开始走向衰弱,私营手工业开始居主导地位
D.开始出现具有雇佣关系的大规模的手工作坊或手工工场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明代陶瓷方面是创造了斗彩和五彩瓷,因此A项符合题意。
本题难度:简单
3、选择题 明清时期我国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是
A.成都和苏州
B.南京和杭州
C.苏州和杭州
D.广州和杭州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明清时期我国丝织业发展迅速,苏州和杭州成为我国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答案选C,A B D三项与题中要求不符。
考点:明清手工业的发展
点评:识记能力是高考能力考查层次中的最低端,历史事件、时间、事件内容的考查是高考历史试题中的常见题,主要涉及对教材中知识点的识记,在平时的学习中必须加强时间、事件、事件内容方面的记忆。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我国瓷器“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形成于
A.西汉
B.唐代
C.东汉
D.宋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在我国的瓷器制造史上东汉时期已烧制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至唐朝已经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所以答案选B,A C D三项与题中制“瓷技术形成两大系统”的要求不符。
考点:中国古代的手工业成就
点评:中国古代的手工业部门众多,手工业产品精美,技术精湛,深受世界各个国家的欢迎,成为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象征,尤其是丝绸,瓷器,青铜器等最具世界影响力。高考对其的考查主要涉及纺织,制瓷和金属铸造技术等手工业部门,考查形式多以选择题为主,准确识记是解答此类题型的关键。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据报道,广东“南海一号”沉船现已出水数千件完整瓷器(见下图),汇集了德化窑、景德镇、龙泉窑等宋代著名窑口的陶瓷精品30多种,还有许多“洋味”十足的瓷器。这有力地佐证了当时( )

①瓷器种类繁多,质量上乘?②彩瓷制作技术发达
③“海上丝绸之路”繁荣?④海外瓷器开始大量传入我国
A.①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