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徐光启《农政全书》载,“今北土之吉贝(棉花)贱而布贵,南方反是:吉贝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这说明当时(? )
A.明代棉纺织的发展
B.南方经济较北方更有优势
C.南方农业生产比北方发达
D.商人买贱卖贵的普遍现象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题干信息可以看出,北方棉花种植普遍,南方棉纺织业发展迅速,织布业比较发达,所以出现北方的棉花作为原料大量运往南方销售,而南方的棉布则大量销往北方,这说明南方经济较北方更有优势,故B项正确;ABC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下表是清朝乾隆时期常年粮价

对上述经济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太湖流域成为最重要产粮区
B.南北各地之间商业联系加强
C.粮食开始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D.南北方经济地位趋向平衡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根据表格可知白银作为货币普遍流通,这反映了商业发展,商业联系加强;A不对,仅从粮价无从体现太湖流域成为最重要产粮区;C不对,不能说“开始“进入市场成为商品,D不对,南北方经济地位趋向平衡这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此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点评:表格类选择题主要以数字表格、各种柱状图及坐标曲线图为载体,借助于具体的数字信息考查学生对表格材料信息的提取能力和迁移教材知识的能力。解法:1.两头看,项间比:两头看:看头——看对材料的概括说明,包括对表内容的说明,尤其要注重时间、地点等。看尾——看材料的出处和针对材料所提出的问题。项间比:根据问题看获得的信息,按表中所给信息找项比较或分析,找出数字变化或获取特殊数字的含义。?2.察变化、译文字:把发掘的数字变化或特殊数字的信息,译成文字信息。?3.联教材、掘信息:据译成的文字信息,联系教材,揭示其深层隐含信息。?4.细审题、扣问答:仔细阅读问题,据问题而作答。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32分)东亚指东北亚和东南亚地区,包括濒临太平洋的日本、中国、韩国、东盟十国。在古代,东亚曾经出现过文化共同体和经济贸易商业圈,各国相互往来频繁。今天东亚是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地区域之一。中国是东亚的重要部分,中国的发展与东亚的发展具有紧密的相互依存性。?
材料一?古代中、日、朝三国关系的全面发展,是从中国的隋唐帝国时期开始的。此前三国的交往,可以称为早期的交往。从朝鲜半岛的历史来讲,从箕氏王朝到卫氏王朝(公前11世纪中期~前2世纪中期),它们的建立者和统治阶层都来自中国移民。秦汉时期辰韩深受秦文明的影响……古代中日之间的交往,据推断,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吴越一带先民,就可能有人从海上移民来到日本列岛。徐福东渡的传说,实际上是秦汉之际中国人渡海移民到日本的一个缩影。文献记载中日之间的友好往来,是在两汉时期,汉光武帝赐金印于倭王,则是一个典型的实物例证。古代朝日之间的交往,先期主要表现为移民风潮。当时从朝鲜半岛来到日本的移民,既有朝鲜人,也有生活在朝鲜的中国人。移民为日本带去了先进的汉文化和生产技术,大大促进了日本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发展。
(1)据材料一,古代中、日、朝三国早期交往的主要形式是什么(2分)?这一时期的交往,中国对当时东北亚社会发展有何影响(2分)?结合所学知识,隋唐时期,三国社会发展、交往内容与早期交往相比又有什么新变化(5分)??
材料二?唐玄宗开元年间,唐政府在广州设置了市舶使。宋政府设立了市舶司,多次派使臣赴海外招徕外商;并管理对外贸易。两宋亦利用民间力量来广招外商。每艘海舶船主,也是政府委任的“市舶纲首”,负有在域外“招诱舶商”的任务,规定“诸市舶纲首能招诱舶舟、解货物,及五万贯、十万贯者,补官有差”(《宋会要·蕃夷》),宋政府甚至向外国商人开放仕途,以此作为扩大贸易额的奖励。市舶之利在两宋国家财政中占有的重要地位。“宋高宗绍兴廿九年财政总收入为四千万缗 ,而市舶司竟获二百万,居岁入总数二十分之一。” ?
材料三 宋朝经济大发展,特别是商业的发展,或许可 以恰当的称为中国的“商业革命”。这一革命产生出直至19世纪仍在许多方面保持不变的经济和社会模式(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东京城打破了唐朝长安城坊市分离封闭的商业结构,《清明上河图》显示了商业气息的浓厚,宋时的商业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据黄仁宇《中国大历史》说,当时(公元1201年)中国的商品交换的价值,合计相当于1500万至1800万盎司黄金,如此庞大的商品流通量,在当时世界恐怕是绝无仅有的。金属货币难以适应商品的巨额流通。货币发生了突破性变革,最早的纸币产生了。到南宋,纸币逐渐成为主要货币,汇票、支票之类的票据,在12世纪中叶发展为建有流通职能的纸币。(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2)读图,唐宋时期中国海外贸易港口的分布区域主要集中于什么地区(1分)?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对象分布在图中的哪些区域(1分)?说明理由。(2分)?
?
(3)依据材料,分析宋朝 “商业革命”出现表现及主要原因。(5分)?
材料四? (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五月戊辰,帝以江、淮、两浙稍旱即水田不登,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占城在今越南中部地区)三万斛,分给三路为种,择民田之高仰者,莳之,盖早稻也。内出种法,命转运使揭榜示民,后又种于玉宸殿,帝与近臣同观,毕刈,又遣内侍持于朝堂示百官,稻比中国者穗长而无芒,粒稍小,不择地而生。(《宋史》)
(4)据材料四,宋真宗要解决北宋时期农业发展面临的什么问题?(2分)为解决这一问题他采用了哪些办法?(3分)
材料五?玉米、番薯、马铃薯原产于美洲,适应于山地及贫瘠土地种植。玉米约于16世纪中叶分3路传入我国:西北陆路自波斯-中亚-我国甘肃-黄河流域;西南陆路自印度-缅甸-云南-川黔;东南海路由东南亚-闽广内地。清乾隆中期到嘉、道年间,是玉米大规模推广时期。嘉庆以后,玉米在全国普遍栽培,流民在玉米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番薯是16世纪后期(明万历年间),从东南亚传入我国闽广地区,一条途径是从越南传入广东的东莞和电白;一条是经南澳岛传入福建泉州;再就是由菲律宾携种至福州。17世纪后期向江西、湖南及浙江、江苏沿海地区扩展,18世纪中叶遍及南方各省并向黄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扩展。……17世纪中叶荷兰人把马铃薯带到台湾,传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 18世纪,传教士、商人将马铃薯普通栽培种从欧洲带到我国。?
(5)依据材料,结合所学是说明,明清时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番薯、马铃薯能够传入、并在中国推广种植的国际、国内因素有哪些?(3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作物的传入,对明清时期中国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3分)?
(6)唐宋、明清时期,与东南亚(南洋)地区的交往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什么影响?(3分)
参考答案:
(1)早期:形式——移民,文化技术交流 2分
影响——中国移民带去先进的华夏文化和生产技术,推动了日、朝两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 2分?
隋唐:发展——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空前繁荣时期;1分
朝鲜半岛由新罗结束了三国并立局面,实现了统一;1分
日本国家统一后,通过大化改新实现了社会制度的变迁。1分
内容——三国之间,政治上使节往返密切、经贸联系紧密、文化交往频繁。2分
(2)港口:中国的东南沿海。1分?
对象:西洋地区,主要是东南亚地区1分
理由:这一地区较密集的分布着当时中国人认识记载的众多国家;
中国与这一地区的国家交往历史悠久;地理位置临近? (任意两点都可给2分)
(3) 表现:外贸在政府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拥有当时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商品流通量 1分
城市商业活动打破了唐朝时期的时空限制,城市商业气息浓厚 1分
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并出现了汇票、支票之类的票据 1分
原因:唐宋政府重视对外贸易,设置机构管辖;派使臣赴海外招徕外商,利用民间力量招商 2分
(4) 问题:江南经常出现的旱灾,缺乏适应旱地种植的作物 2分
办法:将从越南传入福建的占城稻种分给江、淮、两浙三路旱灾地区? 1分
派转运使张榜公示占城稻的种植方法 1分
在玉宸殿种植,亲自考察、展示推广 1分
(5) 因素:新航路开辟,西欧殖民者侵略亚洲,将其传播到中国周边地区,1分
东南亚各国长时期与中国经贸文化联系密切,充当了传播桥梁? 1分
国内居民迁移(流民)充当了传播媒介 1分
影响:适应并推动了中国人口增长,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便宜劳动力,又阻碍了农业技术的进步;有利于中国经济作物的种植,出现专业化的农业生产区域,促进农业生产商品化? 1分
不宜农地区被开垦为农田,恶化中国山区生态环境 1分
(6)唐宋、明清时期,与东南亚(南洋)地区的交往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什么影响?(3分)
高产、适应性强的农作物传入,推动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了中国人口总量
对外贸易,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推动了两宋时期商业革命的出现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国语·晋语四》载“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皂隶食职,官宰食加。”对材料中“工商食官”的正确理解是(?)
A.通过从事工商业发家为官的人
B.工商业的税收成为官府的主要财政来源
C.依靠政权力量管理和经营工商业
D.工商业满足王室和贵族的奢侈生活的需要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将商人们集中起来,设官统一管理,驱使他们为政府服务,政府为商人们提供衣食。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宋太宗乃尽收天下之利权归于官,于是士大夫始乃兼农桑之业,方得赡家,一切与故异矣。仕者既与小民争利,未仕者又必先有农桑之业,方得给朝夕,以专事进取。于是货殖之事益急,商贾之事益重,非兄老先营事业于前,子弟即无由读书,以致身通显。是故古者四民分,后世四民不分。古者士之子恒为士,后世商之子方能为士,此宋元明以来变迁之大较也。天下之士多出于商,则纤啬之风日益甚,然而睦姻任恤之风,往往难见于士大夫,而转见于商贾。……此又世道风俗之大较也。
——(清)沈垚《落帆楼文集》
材料二?外国工商两业相因而成,工有成器,然后商有贩运,是工为体、商为用也,此易知者也。其精于商术者,则商先谋之,工后作之,先察其何……可与他国争胜,然后命工师思新法,创新器,长供商之取求,是商为主、工为使也,……机器、格致、化学、皆制货者所当晓;各国风尚、道里远近、口岸冲僻,皆运货者所当知。致护商之要,不外合众商之力以厚其本,合国与民之力以济其穷。
——摘编自《张之洞全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商业发展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并简析其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张之洞对商业的新认识。(7分)
参考答案:
(1)变化:土地兼并严重;士农工商四民不分;致仕多出于商;节俭之风盛行;多与商贾联姻。(4分。答出其中的四点即可)
原因:官与民争利;商品经济发展。(2分)
(2)工商相辅相成;工体商用;按照商情进行生产;改进工艺技术;工业支撑商业;与外国商业竞争;讲求科技、风俗、地理等工商相关知识。政府要重商护商。(5分。答出其中的五点即可)
具有发展近代商业观念;适应时代需要;有利于民族工商业(民族经济)发展。(2分。答出其中的两点即可)
本题解析:第(1)问从材料中的关键词,“士大夫始乃兼农桑之业,……是故古者四民分,后世四民不分。……天下之士多出于商……纤啬之风……睦姻任恤之风”即可概括宋代商业发展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原因可依据所学知识联系时代背景从经济方面考虑。
第(2)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述问题要多从材料中找答案和问题的切入点,材料中“ 外国工商两业相因而成……工为体、商为用……商为主、工为使……致护商之要,不外合众商之力以厚其本,合国与民之力以济其穷”等关键句子可知张之洞的商业观点,从其观点不难看出,他的思想适应了近代商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近代商业的发展。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