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北魏至唐朝中期,封建国家为抑制土地兼并,维护小农经济,实行的土地制度是
[? ]
A、井田制
B、均田制
C、屯田制
D、摊丁入亩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民以食为天”,农业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高一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研究了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农业问题,并发现了一些规律。?
探究一?古代中国?
“僇力(lu齐心合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懒惰)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奴婢)”?
——《史记·商君列传》
(1)材料反映了什么政策?结合所学简述实施这一政策产生的经济、政治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二?战后苏俄(联)
表1?苏俄(联)1913~1925年农业生产情况统计表

表2? 粮食税征收额的变化

(2)概括表l中数据所反映的变化,依据表2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原因和积极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三?危机中的美国?
1933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第一部《农业调整法》。该法授权农业部长,通过同生产者签订和对参与播种面积控制计划的农场主付以直接补贴的方法,使农场主自愿减少农产品的播种面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一般是政府根据市场需求每年确定和公布某些农作物下一季度的播种面积。凡是农场主同意者,便与政府签订合同,就可以得到优厚的补贴。?
——摘编自2008年8月《大生》
(3)根据材料指出美国在农业生产方面的措施,并分析实施这一措施的主要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四?80年代的中国与苏联?
1950~1984年苏联、中国粮食产量的比较

——(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4)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苏两国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对苏联的趋势加以解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综合上述研究,从中可以得出哪些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重农抑商。生产力水平低;战国时期战争频繁,富国强兵。
(2)粮食产量增加,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负担减轻,生产积极性提高。稳定了政治形势,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3)措施:国家向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目的:调整农业结构以稳定农产品价格,恢复和发展农业,缓解经济危机。
(4)变化趋势:中国迅速增加;苏联总趋势是下降,与中国差距拉大。苏联未从根本上冲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片面发展重工业,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5)经济政策的制定必须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的基本条件;从本国国情出发,及时大胆地对原有经济体制进行改革。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3、判断题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乾隆皇帝颁布上谕,宣称:“各处藩封到天朝进贡观光者,不特陪臣俱行三跪九叩之礼,即国王亲至,亦同此礼;今尔国王遣尔(指马戛尔尼)前来祝嘏(福),自应遵天朝法度,免失尔国王祝厘纳贡之诚。”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钦差大臣耆英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于1844年11月奏称:“夷情变幻多端,非出一致,其所以抚靖羁縻之法,亦不得不移步换形。固在格之以诚,尤须驭之以术……有加以款接方可生其欣感者,并有付之包荒(包容)不必深与计较方能于事有济者。”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外交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截至2008年底,中国与171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共参加了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缔结了近20000项双边条约,参加了300多个多边条约,参加了24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维和官兵11063人次。
——摘编自中国外交部编《中国外交》(2009年版)、2009年10月《世界知识画报》
(1)依据材料一指出当时清朝统治者的对外态度及其在对外关系方面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反映出这时某些清朝官员的对外态度有了怎样的变化?为何会发生这种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材料一、二、三所反映的不同时期中国外交的基本特点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以“天朝上国”自居;不愿与其他国家平等交往。限制中外交往,堵塞了与世界沟通的渠道,使中国继续处于封闭状态。
(2)畏惧西方列强,对外态度软弱,不敢为维护民族利益而抗争。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战败,在外交上处于不利地位;某些清朝官员已感到中国的实力不如西方国家,不惜放弃民族利益以维护清王朝统治。
(3)“朝贡”外交;屈辱外交;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中国曾长期在世界文明中居于领先地位,封建统治者养成了盲目自大心理;中国不断遭受列强侵略,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获得独立,民族自信心增强,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明太祖宝训》指出,“我国家赋税制度已有定制,樽节拥堵,自有余饶。减省徭役,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使游惰皆尽力田亩,则为者疾而食者寡,自然家给人足,积蓄富盛。尔户部政当究心,毋为聚敛,以伤国体”。明朝政府推行的这一政策
A.推动了全国统一税制的形成和长期稳定
B.适应了当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C.有利于培植明朝政权的经济基础
D.推动了家庭手工业的发展和农村市场的兴旺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研读材料,提炼材料的主题思想,即“轻徭薄赋,重视农业”。这一思想有利于发展小农经济,培植封建政权的经济基础。材料涉及到一点赋税思想,但未触及赋税制度本身,排除A;这一措施固化了封建的经济基础,制约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以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不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从而D项的“推动了农村市场的兴旺”的结论也是错的。排除B、D。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南雄商人以货入京,至长淮关,吏留而税之,既阅月而货不售。商人讼于官,刑部议吏罪当纪过。上曰:“商人远涉江湖,将以求利,各有所向,执而留之,非人情矣。且纳课于官,彼此一耳。迟留月日而使其货不售,吏之罪也。”命杖其吏,追其俸以偿商人。(太祖)赦中书省曰:“朕初以边戍馈饷势民,命商人纳粟,以浙淮盐偻之,盖欲足军食而省民力也。令既数年所输甚薄,军饷不供,岂盐价太重。商人无所利而然欤?尔中书其议减盐价,俾输粟于西河、梅川,庶粮饷可给而内地之民省挽运之劳。”?
——《明太祖高皇帝实录》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明太祖对商人的态度。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如何认识明初的重农抑商政策。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扶持商人;保护商人;利用商人。
(2)重农抑商是基本政策,重视农业,防止弃本从末;一定程度上保护商人,为特殊需要利用商人,保证农业发展和社会稳定;妨碍商业的正常发展。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