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上谕大臣……又日:“广南市舶(市舶司,为掌管海外贸易征税、管理外商及收购舶来物货的官署),利(利税、利润)人甚厚,提举官(管理市舶事务的官员)宜得人(用人得当)而久任。庶(期望)蕃商肯来,动得百十万缗,皆宽民力(减轻人民的财力负担)也。”
——宋代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材料二 一名官员在乾隆二十四年给皇帝的奏拆中说:“近年以来,南北丝货腾贵,价值较往岁增至数倍……民间商贩希图重利出卖,洋艘转运,多至盈千累万,以至丝价日昂。”乾隆皇帝谕旨宣布:“前因出洋丝斤过多,内地市价翔涌,是以申明限制,俾裕官民织衽。”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三 清政府在粤海关规定:(一)洋船销货、装货,应该按期离开,禁止在广州过冬;(二)洋船不许同汉奸私自交易;(三)内地行商不许向洋商借贷资本;(四)洋商不许雇佣内地仆役;(五)在洋船停泊处必须有官员与兵了弹压、稽查。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四 进入近代以来,特别是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西方交流出现了新的状况。中国的茶叶、生丝、棉花大量输往西方,以“英国制造”为代表的西方纺织品、金属制品、机械设备等也飘洋过海。洋人反客为主,得操丝市、茶市之权华商之业丝茶者,反仰洋人鼻息,厘毫不能主持。在某些地区,洋布排挤了土纱土布,使中国城乡出现生产凋敝、经济萧条的状况。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有效的历史信息。(8分)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清政府的贸易政策,(2分)分析该政策带来的影响?(6分)
(3)依据材料四,概括中、西方交流出现的新状况,并分析出现这些新状况的原因。(10分)
2、判断题 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田亩实数收税。这一税制改革
[? ]
A.成就了鲁国的霸主地位
B.促使土地所有制逐步发生变革
C.加速了土地兼并的进程
D.促成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形成
3、选择题 勃列日涅夫统治后期,苏联陷入困难的根本原因是
A.个人崇拜盛行
B.政治生活僵化
C.对外扩张
D.计划经济体制活力衰退
4、判断题 清军入关后,曾经大规模圈占土地。下表是顺治八年(1651年)大规模圈地情况表,据此分析,当时大规模圈地的主要影响是

[? ]
A.促进了农牧文明的交融
B.导致大量自由劳动力产生
C.造成生产关系的局部倒退
D.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待农而食之,虞(指开发山林川泽等自然资源)而出之,丁而成之,荫而通之。”并引《周书》的话说:“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清朝皇帝雍正在上谕中说:“朕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农工商贾,皆赖食于农,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清世宗实录》
材料三?明清时期,出现了不少著名的产棉区,如山东东昌府、江苏松江府等。福建漳州府和汀州府是烟草专业户集中的地区。北京丰台一带各村庄都种植花卉,被誉为“花乡”。明清商业继续繁荣,国内市场扩大,农工产品种类多达两百余种。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
——《中国古代商业史》
(1) 材料一表明司马迁的经济主张是什么?请你根据材料二归纳清世宗(雍正帝)的观点(2分)
(2) 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4分)
(3) 材料二中雍正帝的观点是否有利于材料三中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王朝为落实雍正帝的这道谕旨采取的具体措施,这些政策,措施最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分)
(4) 在今天的经济建设中,你认为应该如何处理农、工、商三者的关系?(2分)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