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历史高频试题、高中历史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古代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手工业的发展 商业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 主要经济政策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宋明理学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科技成就 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文学成就 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罗马法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智者学派 苏格拉底
近代史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 西欧列强的殖民扩张 两次工业革命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共产党宣言》 巴黎公社 近代科学技术 经典力学 生物进化论 改良蒸汽机 电气技术的应用 19世纪的世界文学艺术 文学的主要成就 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两次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 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国共政权的对峙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及其影响 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 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 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新思想的萌发 维新思想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三民主义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通讯的变化
现代史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俄国十月革命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与影响 现代科学技术 相对论与量子论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文学的主要成就 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文化大革命”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经济体制改革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重要外交活动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大众传媒的发展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孙中山三民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教育事业的发展
选修部分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梭伦改革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王安石变法 欧洲的宗教改革 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 俄国农奴制改革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 洛克 卢梭 英国国会与国王的殊死搏斗 大抗议书 内战 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 《独立宣言》 《人权宣言》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构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治框架 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 法国大革命 19世纪法国政体的变迁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 人民群众要求民主的斗争 宪章运动 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 抗日战争胜利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凡尔赛体系的构建 华盛顿体系的构建 非战公约 国际联盟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 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的高涨 七八十年代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 中东战争 印巴战争与两伊战争 海湾战争 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历史杰出人物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秦始皇 唐太宗 康熙帝 东西方的先哲 孔子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克伦威尔 华盛顿 拿破仑 “亚洲觉醒”的先驱 孙中山 甘地 凯末尔 无产阶级革命家 马克思、恩格斯 列宁 毛泽东、邓小平 杰出的科学家 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 牛顿、爱因斯坦 探索历史的奥秘 历史与历史的重现 人类起源之谜 三星堆遗址 玛雅文明的发现 玛雅文明的历史 二里头遗址的发掘 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 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遗产 古代埃及文明的历史遗产 金字塔和拉美西斯二世遗迹 古代希腊、罗马的历史遗迹 罗马的古建筑遗址群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 佛罗伦萨 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代表 秦始皇陵兵马俑 万里长城 北京明清故宫、颐和园和皇家陵寝 山西平遥古城与安徽古村落 昆曲 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遗产 塞内加尔的戈雷岛 奥斯威辛集中营 其他

高考历史知识大全《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八)
2017-08-22 05:09:55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恩格斯在论及清朝同外国列强之间的一场战争时说:“不管这次战争的直接后果如何,有一点是必不可免的:古老中国整个传统的经济体系将完全崩溃。……在陆地和海上打了败仗的中国人将被迫欧化,全部开放它的港口通商,建筑铁路和工厂。” 恩格斯所说的“这次战争”是指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在陆地和海上打了败仗的中国人将被迫欧化,全部开放它的港口通商,建筑铁路和工厂”,联系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帝国主义列强在政治上瓜分中国,经济上加强资本输出,在中国修建铁路、开设工厂等,因此选C.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毛泽东同志说:“使阶级斗争服从于今天的抗日的民族斗争,这是统一战线的根本原则。”据此回答:
(1)中共的哪些政策具体体现了上述原则?
(2)上述原则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3)上述原则对于今天的统一战线工作有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1)中共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条件,扭转了时局,结束了十年内战,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
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表明中共放弃与国民党的军事对立,迫使蒋介石承认中共的合法地位,建立了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战的最后胜利提供了根本保障。
在抗日根据地内,中共实行“三三制”的政权建设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调动了各抗日根据地的积极性,维护和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皖南事变后,中共重建新四军军部、坚决回击国民党反动派的进攻,但又不使统一战线破裂,达到了以斗争求团结的目的,孤立了蒋介石集团,维护了统一抗日的局面。
(2)体现了主次矛盾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理。
在事物的发展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主要作用的矛盾叫主要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时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矛盾具有特殊性,分析矛盾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问题的关键。
(3)启示:统一战线在历史上作出过重要贡献。今后,将在促进祖国统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题解析:本题是一道政史结合的题目,重在考查学生准确掌握基本史实和正确辨析问题的能力。解答第一问时列出主要事件即可,不必展开叙述。第二问如果学生能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关系解答,也可以考虑给分。关于第三问中启示的回答,要从政治稳定、祖国统一、民族团结角度答题。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毛泽东先生勋鉴: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重庆),共同商讨,事关国际大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迫切恳盼之至。蒋中正。”下列不符合史实的一项是(?)
A.蒋介石希望建立国共联合政府
B.当时抗日战争已经胜利
C.和平民主成为民心所向
D.蒋介石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及分析判断能力,回顾已学知识可知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坚持独裁内战的方针,而不是希望建立国共联合政府,在战争准备尚未充分,以及和平的压力下,才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故选A。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相信这次军事最高当局处理这事变,一定比我们更痛心、更惋惜。其心理与诸葛孔明挥泪斩马谡,正复相同。新四军擅自行动,是反抗军令,破坏军纪的重大问题……这不但与政治问题无关,而且与其他部队也风马牛不相及,责任完全在叶挺、项英几个人身上。
——《中央日报》社论(1941 年1 月18 日)
材料二? 兹特任命陈毅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代理军长……着陈代军长等悉心整饬该军,团结内部,协和军民,实行三民主义,遵循《总理遗嘱》……?
——延安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命令(1941 年1 月20 日)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国民党对皖南事变的定性及理由。在皖南事变的处理上,国民党是如何设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根据材料二,说明共产党在处理皖南事变上是如何体现“既要独立,又要合作”的原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当时国民党、共产党相互传递了怎样的相同信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 )定性:是军令军纪问题。理由:新四军违抗命令,擅自行动。设限:不涉及共产党,这是一条政治设限;不涉及八路军,这是一条军事设限。
(2 )要独立:重建新四军。要合作:重建军队的名称和序列仍隶属国民革命军;仍然奉行三民主义,遵循《总理遗嘱》。
(3 )双方均摆出强硬的对抗姿态;双方都限制了对抗的范围,不放弃国共合作。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5、判断题  19世纪的爱国诗人丘逢甲在《往事》中写道“银烛鏖诗罢,牙旗校猎还。不知成异域,夜夜梦台湾。”这里“台湾成异域”是指?
A.鸦片战争中英国占领台湾
B.甲午战争中日本占领台湾
C.荷兰殖民者占领台湾
D.《马关条约》后日本割占台湾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规定台湾永远割让给日本,所说台湾成异域就是指此。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历史高考知识点《孙中山三民..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