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有人认为,苏联发明了“在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靠人力劳动投资,迅速跨过工业化阶段的无情的国家公式”,这一观点
A.基本肯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B.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
C.较客观地评价了斯大林模式
D.揭露了赫鲁晓夫改革的本质属性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斯大林模式开创了落后的以小农经济为特征的国家,通过牺牲农业为代价,迅速实现工业化的经济模式,可见材料较客观地评价了斯大林模式。故选C。A项错误,材料明确指出该手段是“无情的”;B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在斯大林时期逐渐的废除了;D项错误,跨国工业化阶段的是斯大林时期。
点评:斯大林体制是1936年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这种体制片面的发展重工业,通过剥夺农业的发展来辅助工业的发展,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国民经济比例严重的失调,忽视了商品货币关系,单纯的依靠国家的行政性指令,越来越僵化,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但是这种体制的积极方面也需要掌握,也有一定的合理之处。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下图为《1913年和1937年各国工业总产值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的比例》,对苏联变化原因的理解,正确的是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B.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 提高国有企业经营权的自主性
D.“斯大林模式”的推动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列宁指出:“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而要从下到上由全国的工人、雇农和农民代表苏维埃组成的共和国……”此段材料选自
[? ]
A.《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
B.《四月提纲》
C.《告俄国公民书》
D.《和平法令》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关注世界,关注未来,关注国家的发展。2011年是苏联解体20周年,以史为鉴,继往开来。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918—1937年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发展状况表

——齐世荣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现代部分第一分册,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1)上述表格反映出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哪些特征?指出这一运动的主要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赫鲁晓夫提出)在最近十年(1961—1970年)里,苏联在建立共产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上,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量方面将超过最强大最富裕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在第二个十年(1971—1980年)结束时,……苏联将基本上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完全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将在下一个时期完成。?
——齐世荣主编:《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第一分册,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赫鲁晓夫在重大决策问题上所犯的错误。从其经济改革措施中举一例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勃列日涅夫改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苏联工业年均增长率为8.4%。第二阶段为70年代初到70年代末,1971—1975年,工业总产值年增长率为7.1%,比前五年下降1.3%,其后五年又下降2.6%。第三阶段,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1982年工业总产值仅增长2.8%。?
——《历史2(必修)?历史材料与解析》人教社2007年版
(3)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经济的发展趋势及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1981—1985年,苏联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为5.1%、3.1%、2.2%、1.8%。因此,戈尔巴乔夫一上任就惊呼,“国内形势已经潜伏着严重的社会经济危机。”?
——《历史2(必修)?历史材料与解析》人教社2007年版
(4)指出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首要目的。在经济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戈尔巴乔夫提出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指出苏联解体过程中在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错误做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给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特征:集体农庄发展迅速;全盘集体化。经济目的:为了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摆脱粮食供应困难;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
(2)赫鲁晓夫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科学认识,犯了急躁冒进的错误。他大规模垦荒,提倡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使许多地方变成了荒漠。
(3)苏联经济的发展日趋迟缓,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进入停滞时期。原因: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对苏联社会实际发展水平的错误判断,阻碍了改革进程;推行霸权主义外交政策,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个人作风专断。
(4)改革的首要目的是为了摆脱苏联国内长期以来经济发展出现的停滞和衰退局面。苏联放弃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
(5)启示:认识到改革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经济建设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经济建设要搞好综合平衡,协调发展;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决反对西方的“和平演变”。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列宁的《四月提纲》为十月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主要是因为它( )
A.提出了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理论
B.指明了由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发展方向
C.明确以和平方式夺取政权
D.确定举行武装起义的方针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回顾已学知识可得出十月革命是一场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在《四月提纲》中明确提出无产阶级应当夺取政权,实现社会主义革命,从而为十月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而ACD的表述均与《四月提纲》内容不符,故选B。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