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近人《世载堂杂忆》记载:“一日,殿上议事,北王问东王曰:‘闻兄弟有不臣之心,自称万岁。’东王闻言,积威凌北王,北王即抽刀屠东王之腹。”此事造成了
[? ]
A.太平军内部自相残杀
B.干王洪仁玕被黜去位
C.天王洪秀全不理朝政
D.中外反动派联合镇压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下列口号最能体现五四运动性质的是
[? ]
A、“废除二十一条”
B、“外争国权,内惩国在贼”
C、“拒绝合约签字”
D、“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12分) 报刊作为一种大众传媒,在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传播中起了无可替代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国民报之产生,当以同治十二年(1873年)在汉口出版之《昭文新报》为最早。此为同治十三年在上海出版之《汇报》,在香港出版之《循环日报》,光绪二年上海出版之《新报》,及光绪十二年在广州出版之《广报》;斯四者皆当时深悉外情者之所为,惜国人尚不知阅报为何事,未为社会所见重耳。迨光绪二十一年,时适中日战后,国人敌忾之心颇盛,强学会之《中外纪闻》与《强学报》,先后刊行于京沪,执笔者皆魁儒硕士,声光炳然。我国人民发表政论,盖自此始。后此《时务报》与《时务日报》等接踵而起,一时报纸,兴也勃焉。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
材料二?若夫新闻事实之报道,世界舆论之趋向,内地国情之调查,政艺学理之发明,言论思想之介绍,茶余酒后之资料,凡全球文明国报馆所应尽之义务,不敢不勉,此则同人以言报国之微志也。
——梁启超《时报》发刊词
材料三?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创办《民报》。孙中山后来在《中国之革命》一文中评价说:“《民报》成立,一方为同盟会之喉舌,以宣传正义;一方则力辟当时保皇党劝告开明专制、要求立宪之谬说,使革命主义,如日中天。”
——陈玉申《晚清报业史》
材料四?“武昌革命军兴,清吏张呜歧、龙济光、李准等初负隅自固,讵(表示反问)沪电谣传‘京陷帝崩’四字,港粤各报相率登载,全城人士欢声雷动,张督知人心已去,无可挽救,始仓皇出走,龙、李遂卑辞乞降。使广东省城,得以不流血而获光复者,报纸之力为多焉。”
——摘自冯自由《革命逸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中后期我国报刊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国人自办报纸的原因。(6分)
(2)据材料二,归纳梁启超认为“报馆所应尽之义务”有哪些?(3分)
(3)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报刊对辛亥革命所起的作用。(3分)
参考答案:
(1)特点:国人自办报刊主要集中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中国人自办报刊的盛行于维新变法时期;有识之士以办报的方式来救亡图存(办报与挽救民族危机相结合);报刊的创办对中国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3分)原因:社会时势的需求(民族危机的加深);外国人办报的影响(外情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推动。(3分)
(2)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引导舆论。 (3分)
(3)提供与维新派(保皇派)展开论战的阵地;宣传民主共和(民主革命)的思想和观念;制造声势,加速革命进程。(3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读史料并归纳概括史料的能力。第(1)题依据材料概括回答,材料一中的文字“汉口”“上海”“广州”可以说明办报地点集中集中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而“时适中日战后,我国人民发表政论,盖自此始后”说明办报与民族危机结合在一起,中国人办报的原因可以结合时代背景从内部和外部原因分析作答。第(2)问结合材料归纳报纸的主要功能,解题关键是读懂史料然后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即可,比如材料二中的文字“新闻事实之报道”说明报纸的新闻报道功能,“内地国情之调查,政艺学理之发明”指的是传播知识等功能。第(3)问分析报刊对辛亥革命影响,要解读材料,材料三主要介绍的是《民报》,这是辛亥革命舆论宣传的工具,材料四说明的是武昌起义之后对革命的宣传作用,材料中文字“报纸之力为多焉”说明报纸在宣传革命反面的作用之大。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在《马关条约》中,最能反映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特征的条款是
A.割占台湾岛
B.在苏、杭富庶地区开放新的通商口岸
C.给予日本巨额赔款
D.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在《马关条约》中允许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反映出帝国主义要求资本输出,最能反映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特征。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15分)近来,钓鱼岛事件影响持续发酵,中日关系出现严重危机,不禁让人回想起历史上的中日关系的曲曲折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国际公认的战争罪大致分为三种:①反和平罪,即计划、准备、发动、实施侵略战争。②常规战争罪,即违反战争法规、惯例,杀害、虐待被占领地的平民和战俘。③反人道罪,即在战争或战争中杀害、灭绝、奴役平民与其他对平民的非人道行为。
(1)根据材料一所列的三种战争罪类型,各举例说明日本在1931年至1945年侵华期间犯有的罪行,(6分)
材料二?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日本天皇停战诏书》
(2)驳斥材料二中日本对美英两国宣战的理由。(2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被迫接受联合公告的原因。(4分)
材料三?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兵力分配表
?战争爆发时
| ? 1942年
| ?日本投降时
|
中国战场
| 太平洋 战场
| 东南亚 战场
| 中国战场
| 太平洋、印度洋战场
| 中国战场
| 太平洋、印度洋战场
|
35个师团
| 10个师团
| 7个师团
| 37个师团
| 15个师团
| 111万多人
| 不到10.9万人
|
(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问题?(2分)
材料四?恩格斯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结合l9世纪末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两次侵华战争对中国社会进程的影响,说明材料四中恩格斯观点的合理性。(4分)
参考答案:
(1)反和平罪: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常规战争罪:南京大屠杀;反人道罪:细菌战、毒气战。(3分);
(2)驳斥:日本发动战争是为了争夺霸权;日本的对外战争给包括日本在内的东亚人民带来深重灾难。(2分)
原因:中国: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全民族的抗战;美国:对日本投放原子弹;苏联出兵东北,消灭日本关东军;日本:发动侵略战争,失道寡助,损失惨重。(4分)
(3)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2分)
(4)合理性:19世纪末的日本侵华(甲午战争):经济: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政治: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加速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
20世纪三十四十年代的日本侵华战争:国际:中国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国内: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4分)
本题解析:(1)基础知识迁移,1931年至1945年侵华期间犯有的罪行,主要从以下方面:阴谋策划战争,发动战争,残害生命,殖民统治
(2)反驳:题干中“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这是不符合史实的,日本侵略为了争夺霸权,而且它的侵略行为给东亚人民带来的不是安定是灾难;
原因:从中国,美国,苏联,日本,四个方面分析战争局势。
(3)根据表格三个时期的中国战场上日本的兵力人数可知,中国战场上的日军人数是多的。由此可知中国的地位。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