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历来为各国统治者所重视。
阅读下列材料,同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秦国)“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顷,收皆亩一锺,于是关中为沃野”。(魏国改革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摘录自《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赫鲁晓夫从美国种植玉米的成功看到了提高粮食产量和给畜牧业提供大量饲料的前景,于是大力推广种植玉米。他不顾苏联气候条件的具体特点和已形成的农作物播种格局,要求在全苏各地区,在每一个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普遍种植玉米。在伴有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下,玉米的播种面积迅猛扩大,1953年为580万公顷,1956年达1640万公顷,1962年增至3710万公顷。许多原来种植传统粮食作物小麦和黑麦的耕地也种上了玉米。这些被“排挤”的农作物比玉米更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玉米在很多地方因生长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作为饲料的青玉米营养价值也没有预期那样高.
——摘编自《赫鲁晓夫执政史》
材料三:温州地区三个重要年份的农业生产发展状况

——摘自《中共浙江省温州历史大事记(1949年5月——1994年12月)》
(1)材料一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概括赫鲁晓夫大力推广种植玉米给苏联农业带来的不良后果。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改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三个重要年份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以上材料,指出古今中外促进农业发展的共性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说明: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发展(粮食产量提高)。
原因:水利工程的兴修(郑国渠、都江堰);铁犁牛耕的推广;各国的变法,封建生产方式的确立(或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2)后果:玉米种植挤占了耕地,导致其他粮食作物减产;玉米产量和质量未达到预期目标。
评价: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3)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大大提高了人民的劳动积极性;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农村废除了人民公社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定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中国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4)提高生产力,改善或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2、判断题 材料一?唐前期(618—756)所兴修的163项水利建设中,北方五道就有101项,占全数2/3,……其中河北河南二道就有74项,占全部北方水利建设项目2/3强。唐后期(757—907年唐亡)101项水利工程中,南方五道就有76项。其中以江南道为最多,竞占49项。与此同时,北方诸道的水利建设数字,骤然下降,河南道由前期的20项下降为7项。
——据邹逸麟《从唐代水利建设看与当时社会经济有关的两个问题》
材料二?田纳西河流域在综合开发前是美国最贫穷的地区之一,多数居民没有电用,年均收入仅为全国平均值的45%。1933年5月美国国会成立了公共工程署等机构,管理公共工程项目,其中最宏伟的工程是田纳西流域的水利工程。1933年成主的田蚋西流域工程管理局,利用美国政府提供的投资,招募失业工人,兴建水坝、水电站,发展航运,结果建成了大型的水电站和完整的航运系统,促进了这一地区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包括7个州的广大地区受益,平均收入在工程发挥效益手增长4倍,美国制造第一颗原子弹所耗的电力也是靠田纳西工程提供的。
——摘自吴予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1)据材料一,概括唐朝水利建设的特点。(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社会原因。(4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历史背景。(2分)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田纳西水利工程兴建所产生的影响。(6分)?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水利建设的认识。(4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古往今来,社会经济处于不断的调整变化之中,并由此引发政治领域的相应调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栗,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红,多治麻丝葛绪綑布縿,此其分事也。?
——《墨子》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主要经济特点。
?
材料二?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很多因素。公元9世纪中国出现了汇票形式的纸币(飞钱),用于从遥远的外地购买商品。随后私人金融家开始发行票据,只需付30%的手续费即可兑换成现钞。1023年政府收购了最有名的一家钱庄,票据首次兑换成由政府担保的纸币。
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需要同样发达的经济组织。宋朝时的中国已经有了一些经纪人,奔走于地方市场与中央市场之间。宋朝人精通批发和零售的概念,谙熟合同、利息、合股公司、营销点、特许经销权、仓储和佣金。宋朝的中国已经有了专业经理,负责经营与自己非亲非故的人的公司。宋朝时还有理财专家,负责客户的投资业务。?
——[美]查尔斯·默里《文明的解析》
(2)据材料二,宋朝出现了哪些近代经济因素?据你看,这些因素为什么没有进一步发展,使中国步入近代社会??
??
材料三 1872年,侨商陈启源从英国购买机器设备在广东南海创建了继昌隆缫丝厂。该厂“出丝精美,行销于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
(3)材料三表明中国社会经济出现了什么新变化?这种变化会引发哪些政治变化?
?
参考答案:
(1)自给自足、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相结合。
(2)经济因素:汇票、政府担保银行票据、专业经纪人、批发和零售、专业经理、理财专家、合同、合股公司、营销点、特许经销权、佣金等。原因:自然经济的阻碍;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封建制度的阻挠。
(3)出现了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政治变化:民族资产阶级产生;维新运动;辛亥革命。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据魏国李悝《尽地力之教》载:“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又据《孟子·梁惠王上》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井田制开始瓦解
B.商品经济发展
C.小农经济兴起
D.家庭手工业产生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对“小农经济”概念的理解。题干中“治田勤谨”反映的是农业的内容,而“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反映的家庭手工业的内容,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小农经济的典型特征。只有C符合题意。AB项材料无法体现;D项只是说了手工业这一个方面。
点评:古代的农业经济是考试常考的知识点。小农经济是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比较低的情况下存在的一中的生产形态。小农经济的相关情况如小农经济春秋时期产生,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小农经济的特点如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保守性,封闭性,脆弱性等都需要把握。此外,还需了解农业经济的三个特点: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精耕细作;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这首古诗
A.说明当时贫富悬殊、土地兼并严重
B.可以以诗证史,了解当时社会情况
C.全面反映了当时的农业和商业状况
D.揭示当时赋税徭役沉重的历史事实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通过来源:91考试网 91Exam.org写山村老农的遭遇反映了唐朝赋税沉重,贫富分化加剧;农民纷纷逃往山林,垦山为田。材料中没有体现当时土地兼并的状况;CD没有全面反映材料的状况。所以答案选B。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