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2010年的暑期,小辉同学参加了“红色之旅”,旅行团一行从江西瑞金启程,途经贵州遵义等地,最终到达陕北。与这一线路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
A.百团大战
B.渡江战役
C.红军长征
D.淮海战役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我们正处在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转变关头……,第一次全民族一心一意地在血泊和瓦砾场中奋争以创造一个赫然在望的新时代。”史学家张荫麟在这里写的“新时代”是指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抗日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我们正处在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转变关头……,第一次全民族一心一意地在血泊和瓦砾场中奋争以创造一个赫然在望的新时代。”从这段材料中提取关键字“全民族”,联系所学知识可知,A.鸦片战争B.甲午中日战争C.抗日战争D.太平天国运动,四次战争中,只有抗日战争是全民族抗战。故此题应选C项。
点评: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
(1)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成为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复兴的转折点。
(2)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2014年2月,全国人大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下列对抗日战争和上述立法认识正确的是
①抗日战争是近代百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
②立法利于彰显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
③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
④立法更好地表明中国坚决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的坚定立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抗日战争。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抗日战争是近代百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它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中国立法纪念抗日战争彰显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表明中国坚决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的坚定立场。所以答案选C。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阅读下列图片:材料一:

材料二?义和团的一份揭帖说:“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升黄表,焚香烟,请来各等众神仙。……挑铁道,把线砍,旋在毁坏大轮船。……一概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庆生平。”
请回答:
(1)这三个条约签订的时间及背景各是什么?(6分)
(2)这三个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各有何影响?(6分)
(3)图三之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有何变化?(2分)为什么?(3分)
(4)对于当时中国民族危机的原因和挽救民族危机的途径,义和团有何观点?(4分)你对此如何认识?(4分)
参考答案:(1)1842年,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投降,签订《辛丑条约》。(每点2分。共6分)
(2)《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每点2分。共6分)
(3)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两大矛盾汇流,集中体现为阶级矛盾。(2分)中国已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3分)
(4)“扶清灭洋”,集中打击西方侵略势力,振兴大清帝国。(4分)体现了大无畏的民族抗争精神,但盲目排外,并不能真正挽救民族危亡。(4分)
本题解析:(1)本问考察重大不平等条约的识记情况;各时期列强强迫中国签订的条约: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南京条约》(1842)及附件、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中美、中英、中法《天津条约》(1858);中俄《瑷珲条约》(1858);中英、中法《北京条约》(1860);中俄《北京条约》(1860);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1864);中俄《改订条约》(或《伊犁条约》)(1881)及以后的五个勘界议定书。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189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1901)。
(2)以《南京条约》为代表的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主权开始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使列强取得了公使驻京、北部沿海和内陆开放等一系列特权,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了。公使驻京以及后来总理衙门的设立,有利于列强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马关条约》使日本取得割占大片领土、巨额赔款、内陆四口通商和开办工厂等特权,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甲午战争以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通过贷款长期控制清政府。《辛丑条约》中列强要求建立使馆界、京畿要地驻兵、惩办反帝官吏等,对清王朝实施“武装监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完全确立。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彻底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3)鸦片战争后,社会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其中民族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革命从旧式的农民革命进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两大矛盾汇流,集中体现为中国人民与清政府之间的矛盾。
(4)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是一场农民阶级开展的反帝爱国运动,但是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盲目排外,并不能真正挽救民族危亡。
点评: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造成了破坏性和建设性的双重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列强通过发动侵略战争,政治方面,攫取大量特权,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列强还干涉中国革命,阻挠中国走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经济方面,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将中国变为其商品倾销市场、原料产地和资本输出场所,造成了近代中国长期贫穷和落后。另一方面,列强对华的政治经济侵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列强侵略使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传入中国,给中国传统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充当了历史“不自觉”的工具。这就是马克思的殖民主义的“双重使命”理论。破坏性使命和建设性使命是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的互动过程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有学者认为,改订新约运动取消了帝国主义在不平等条约中的一些特权,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关税自主,收回了一部分法权、租界和租借地,签订了近代以来第一批相对平等的新约,是此前历次收回主权运动成绩最大的一次。这场运动的发起者是
A.大清政府
B.南京临时政府
C.北洋政府
D.南京国民政府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以后,实行反对苏联·亲近帝国主义的政策。1927年底,蒋介石发表谈话,停止对苏贸易,驱逐苏联侨民,宣布与苏联断交。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为了缓和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制造对外“自主”形象;同时也为扩大税源,解决内战军费,在它建立不久,围绕实现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的问题,发起了要求帝国主义支持的“改订新约运动”。
考点: 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