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这一评论指的是
[? ]
A、董仲舒笔下的孔子
B、李贽笔下的孔子
C、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笔下的孔子
D、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笔下的孔子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外夷奇技,其始皆出中华,久之中华失其传,而外夷袭之”,有诗云:“西夷制器呈奇巧,半是中华旧制来。”这种“西学中源”说的解释目的在于
A.反对学习西方
B.为变法作解释
C.宣传中体西用
D.维护中华文化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题干的意思是说中国的制度完美,西方技艺领先其实源于中华,“外夷”的“夷”字充满着贵中华、贱夷狄的意思,外夷奇技,逞能而已,没有学习的必要。由此可判断为A项,即顽固派的观点。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有人用“观念转变,黄金万两”来解释戊戌变法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下列哪项最符合这种解释
A.沉重打击了封建顽固势力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D.有力地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但其最大功绩是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日落紫禁城》一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几个读书人呼号:“变亦变,不变亦变”……此段文字中的“几个读书人”应该包括
A.林则徐
B.曾国藩
C.梁启超
D.陈独秀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信息的准确获取能力。从材料“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变亦变,不变亦变”可以得出这次运动是维新变法,梁启超等人是维新变法的代表人物。ABD项不符合题目的时间要求。所以答案选C。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研究者发现,自戊戌变法失败后,当时思想界在讨论中国的这种问题时,大都不再使用传统的儒学语言,而改为运用近代西方的社会政治理论语言。这种现象说明
A.传统的君主政体已不再为资产阶级所认同
B.清朝专制统治的正当性受到质疑
C.戊戌变法动摇了传统儒学的正统地位
D.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 “戊戌变法失败后……不再使用传统的儒学语言,而改为运用近代西方的社会政治理论语言”说明传统的儒家政治主张已不能适应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西方近代政治思想成为人们探讨中国政治改革的主要理论工具,这背后蕴涵着清朝专制统治已不被人们所接受,专制统治的正当性受到质疑,所以答案选B,A C 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事实,戊戌变法失败后民族资产阶级依然主张君主立宪制,《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点评:甲午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加紧侵华,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在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的基础上维新变法思想得以兴起并快速在中国传播。爱国知识分子为了挽救严重的民族危机,展开了维新变法活动,但维新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并不完全相同,有的较为激进而总体上他们都赞成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和发展资本主义。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