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鸦片战争后出版介绍世界知识的书籍是()
①《各国律例》?②《康輶纪行》?③《四洲志》?④《瀛 环志略》
A.①③
B.③④
C.①④
D.②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要理解这四本书的主要内容,①③是林则徐在禁烟运动期间组织人编译的,涉及各国的法律制度和地理方面的内容。鸦片战争之后出现一批介绍世界知识的书籍是②④。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材料一?梁启超在1902年4月《与夫子大人书》中,他直截了当对康有为说:欲“唤起民族精神者,势不得不攻满洲。日本以讨幕为最适宜之主义,中国以讨满为最适宜之主义……满廷之无望久矣”
材料二?梁启超自美洲考察归来后,……并激烈反对在中国实行民主共和制。他说:“若夫数百年卵翼于专制政体之人民,既乏自治之习惯,复不识团体之公益,惟知持个人主义以各营其私。 ……排满革命,实行民主共和还为时尚早。”
——上述材料均摘自于《从<新大陆游记>看梁启超思想的突变与还原》
(1)依据材料一归纳梁启超的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持上述主张的原因。(6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梁启超激烈反对在中国实行民主共和制的原因。从材料一和材料二看,梁启超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8分)
参考答案:(1)主张:学习日本,通过革命反对满族的统治。(2分)原因:日本倒幕成功,成为学习的榜样;变法失败,对清政府感到失望。(4分)
(2)原因:国民素质低;缺乏自治能力,缺少公共道德;实行民主共和的时机不成熟。(6分)变化:从主张革命到反对革命,由倡导民主共和转到君主立宪。(2分)
本题解析:第(1)问,分析材料“日本以讨幕为最适宜之主义,中国以讨满为最适宜之主义……满廷之无望久矣”可见他主张学习日本,通过革命反对满族的统治;发生变化的原因根据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与中国的状况总结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中所述“既乏自治之习惯,复不识团体之公益,惟知持个人主义以各营其私” 可知梁启超认为中国,国民素质低;缺乏自治能力,缺少公共道德;因此坚决反对民主共和,对比材料一可见梁启超由革命转向立宪
点评:此类题目依托新材料进行考察,主要考查的使学生的阅读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与课本所学的知识联系不紧密。在解答此类题目时,注意把握好两点,其一解读要准确,这是解对题的前提;其二,要全面,这时的高分的关键。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 ?苟有新民(指经过思想启蒙和教育培植而具有公民权利主体意识的新国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
——梁启超《新民说》(1902年)
材料二?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抑将亡耶?……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於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青年乎!其有以此自任者乎?……谨陈六义……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像的。
——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9月)
材料三?欲改造吾国民之德知,俾之脱胎换骨,涤荡其染于专制时代之余毒,他者吾无望矣,惟在染毒较少之青年,其或有以自觉。此……之所以专对我菁菁茁茁之青年,而一陈其忠告也。
——高一涵《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1915年10月)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位作者提出培植“新民”与“新青年”的原因。(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期望培育的“新青年”“新”在哪里,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8分)
(3)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梁启超“新民”理念与陈独秀“新青年”理念之间的关系。(6分)
参考答案:(1)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失败(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有名无实),使他们认识到,以旧国民、旧心理驾驭新制度是不能取得成功的。必须通过思想启蒙改造国人意识,培育新的国民,为社会变革奠定基础。(6分)
(2)“新”在成为自主的、进步的、务实的、开放的、富于进取和科学精神的新青年。集中体现了民主与科学的时代精神。(8分)
(3)梁启超提出要建立新国家必须先培植新国民,突出了国民素质与国家兴衰、社会进步之间的主要关联。陈独秀继承发展了梁启超的“新民”思想,将目标具体锁定在“新青年”上,更符合实际。(6分)
本题解析:(1)材料一出自1902年,其主旨是认为如果缺乏具有公民权利主体意识的新国民,那么即使变法也没有什么作用,明显指维新变法失败后如何自强。材料二主旨是社会要进步,国家要兴盛,必须寄希望于新青年,出自1915年,指的是辛亥革命失败后如何自强。(2)此问结合材料即可回答,如自主、进步、务实等。联系1915年及这些新青年所应具备的特点,时代精神应是民主科学。(3)材料一主旨体现了国民素质提高,国家才能富强。材料二的着眼点同样在国民素质,并浓缩到当代青年素质,具有继承关系。
点评:此题以国民素质的提高与国家兴衰、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为核心,综合概况了梁启超和陈独秀两人的观点,并要求学生概况他们之间的关系,考查了学生的分析概况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梁启超曾说,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以为吾中国之政教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这里批评的是当时某个派别主张
[? ]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师夷长技以制夷
C.军事为主,民生为辅
D.原封不动地维护封建统治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林则徐说:“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内地之放排炮,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辗转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林则徐
A.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B.对中国战败的原因认识非常深刻
C.认为中国有能力战胜英国
D.认识到中国军事武器和技术的落后性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是器不良也……是技不熟也”直接说明了林则徐认识到中国军事武器和技术的落后性,答案选D,A C两项表述正确符合林则徐的主张但材料并未直接体现,B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林则徐并未能认识清楚鸦片战争清政府失败是由于国力落后和政治军事腐败所致。
点评:中国近代历史思想解放主要历程经历了由学习西方物质文明——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学习西方民主精神和科学态度——到接受马克思主义,而林则徐和魏源则处于向西方学习的起点,因此从思想史的角度看,鸦片战争后中国思想近代化拉开了帷幕,这可能要比地主阶级直接向西方学习军事的直接作用要大,本题即是从这一角度对其进行了深入的考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