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历史试卷《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点预测(2017年强化版)(六)
2017-08-25 14:28:30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唐律疏议》规定“一准乎礼”,通过引经决狱、引礼入律的方式,将儒家思想贯彻到立法、司法、守法的整个过程中。这一规定反映的本质是( ) A.儒家思想是古代法制的基本原则 B.儒家思想等同于古代的法律制度 C.中国古代已建成法制社会 D.其促进了中国近代法制和民主政治的发展
|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信息,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相关内容。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将儒家思想贯彻到立法、司法、守法的整个过程中”、“反映的本质是”等,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分析选项,不难知道,只有A.儒家思想是古代法制的基本原则,表述所体现的才是题干的本质。B项表述本身错误,不能够说“等同”;CD两项是对题干材料的曲解和误读,均不正确。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特征与运用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在中国曾有过思想文化的飞跃,是人类精神的大觉醒时期。诸子百家基于对人性、自然、社会及历史所作的不同的理论反省与思考,才提出各种不同的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方案和纲领。而且,诸子百家思想学说的鲜明的多元特征与强烈的原创精神,对后来大一统王朝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这些思想家发展学术思想的共同宗旨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宗旨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秦汉以后,儒家思想获得了统治地位,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直到明清之际,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与儒家思想发展是密切相关的,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一些比较重要的代表人物,如汉代的董仲舒,宋代的二程和朱熹,明代的王守仁等等,贯穿这些思想家的一条主线,就是儒家思想学说日益走向哲理化的过程,宋明理学的出现标志着这一过程的完结。 ——《葛兆光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试从儒学自身角度分析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将民主与科学作为近代新文化的核心观念或基本价值加以追求和崇尚,再加上这种追求和崇尚又与对封建专制主义、迷信愚昧思想以及旧伦理、旧道德乃至整个传统文化的批判与反思联系在一起,因而它极大地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推动了思想文化的变革。同时,民主与科学从此也逐渐深入人心,并开始成为一种社会意识、价值观念。 ——《新文化运动与近代中国人对民主与科学的追求》 (3)材料三和材料二相比社会主流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在社会主流思想变化的过程中各个阶层做出了哪些努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推动思想文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宗旨:为统治阶级服务(或为国君提供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方案)。原因:旧的统治秩序的崩溃;农耕经济的发展;诸侯争霸,社会动荡不安;人的社会地位发生重大变化。 (2)儒学的政治主张有利于维护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的需求;儒学随着时代需求的变化不断吸收新思想,使儒学长期成为统治阶级的政治哲学。 (3)变化:由儒家思想变为民主和科学。努力:地主阶级改革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发起了洋务运动;维新派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学习和传播西方科学文化;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以武力推翻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发起了新文化运动。 (4)社会政治的需要;社会经济的推动;思想的交流、融合和创新。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3、选择题 和谐社会的构建强调以民为本,而“民本”的思想自古有之。下列言论中对于建设和谐社会没有启迪作用的是 ( ) A.“政在得民” B.“民贵君轻” C.“存百姓”的思想 D.“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之所以能够成为“显学”而备受推崇,是因为它 ( )
①适应了当时社会政治改革的需要 ②符合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
③有利于统治者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④强调树立君主权威以加强中央集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是温家宝的执政理念,也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某一学派的思想与主张。下列各项中符合该学派观点的是
A.“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B.“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而不义之辩乎?”
C.“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D.“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及材料的解读能力。题文中体现的是儒家.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A的意思是:做一件不义的事、杀一个无罪的人就能取得天下,有德行的人是不会做的。正好与题文意思相符,所以A正确。B的意思是:今天干小的坏事,能够知道而且谴责它;干大的坏事,攻打别国,就不知道谴责,反而称赞它,说它义,这样可以评断明白义(适宜)与不义形成的区别吗?体现的是儒家有关义的内容,但与题文关注民生无关;C是法家思想,体现了法家不法其故,不循其礼的改革的理念;D是墨家的尚贤的思想主张。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