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武汉成为辛亥革命摇篮的最关键因素是( )
A.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B.新知识分子群思想活跃
C.人民群众反抗怒潮高涨
D.革命党人宣传组织深入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中所列各项都与题目要求有关,也就是说都是成为摇篮的因素,但仔细分析D项是最关键的。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1870年前后,湖南、江西、江苏、湖北 91eXAm.org、直隶等地教案频发,民间传言,“或称教堂拐骗人口,或称教堂挖眼掏心,或称教堂诱污妇女”,此类传言盛行的主要原因在于
A.民众与外国势力的矛盾加剧
B.请政府允许传教士在华传教
C.普通民众受教育程度较低
D.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根据“1870年前后”,可知在鸦片战争后,外国已经开始取得在华传教的权利。教案频发说明民众与外国势力的矛盾加剧,湖南、江西、江苏、湖北、直隶等地说明南方的民众对洋教很排斥。由此A符合题意。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
本题难度:困难
3、判断题 1936年蒋介石发表演说,继续倡导“新生活运动”。他提出:“所谓‘现代化’者,就是要‘科学化’‘组织化’和‘纪律化’,概括的说,就是‘军事化’……。”蒋介石的演说最有可能是为了
A.动员一切力量争取“剿共”的最后胜利
B.凝聚国民精神应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
C.立足生活价值观念强化专制独裁统治
D.弘扬传统文化抵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新生活运动”是一次试图改变人们思想与生活方式的政治运动,从改造国民的日常生活入手,以“礼、义、廉、耻为基本准则,以整齐、清洁、简单、朴素、迅速、确实为标准,以生活艺术化、生产化、军事化为目标”,用封建的伦理纲常来控制人民的思想和言论行动,用生活细节的要求来转移人民对政治、社会问题的不满,根本目的在于强化自己的专制独裁。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依据上海警察局档案,1919年5月上海许多学生家长都收到同样一份由上海华童公学校长发出的通知(见下框)。引发这种现象的原因最有可能的是:

A.民族工业发展吸引劳动力
B.群众的反帝爱国热情高涨
C.淞沪会战发生,逃避战火
D.国民经济崩溃,学业难继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可从时间上来分析:1919年5月,发生了涉及全国许多大城市的五四运动,许多学校的学生罢课,工人罢工等,出现了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故选B。A项明显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到民族工业的问题;C项错误,淞沪会战是在193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D项错误,应该是解放战争时期。
点评:五四运动是一次反帝反封的群众运动,运动期间,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分为两个阶段,学生是运动的先锋,工人阶级在运动中起了主力军的作用,保证了运动的胜利。五四运动爱国精神是贯穿运动的始终。此外,还有民主与科学的精神、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等。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五四运动的背景等也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2013年是辛亥革命102周年,辛亥革命是20世纪初的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回首百年前那激动人心的历史大变局,给我们许多启示与感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我们考察19世纪末叶以来华中出现的新的经济结构、新的社会阶级和社会思潮,追溯湖北革命党人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遵循孙中山民族民主革命大纲领,在乡邦所作的英勇而坚实的努力,便会发现:辛亥首义决非一只从云端掉下来的幸运之果。
——冯天瑜《辛亥武昌起义是现代文明所赐》
材料二?在1910到1911年,他们(注:指各省立宪党人,主张清政府立即开国会,实行君主立宪)坚持新的要求,当不能得到满足时,这些要求就引起了普遍的不满和更为广泛的反清大联合。?——(美)费正清《剑桥晚清史》
其(各省立宪党人)第三次请愿书中,措辞则甚激昂……更不料清廷因此震怒,立下明谕,勒令代表等出京还里。各代表闻此乱命,亦极愤怒……秘议“……吾辈公决密谋革命……日后遇有可以发难之问题,则各省同志应即竭力响应援助起义独立”云云。
——徐佛苏在《梁任公先生逸事》
材料三?辛亥之役,本预定湖南首举义旗,举事后,湖北必调兵往援。计划以往援之师前途倒戈,内外夹击,到武汉长岳立时即可光复。不意湖南举事,一再延期,八月十八日,突发生汉口俄租界总部爆炸之事……
——《辛亥革命资料汇集》(2)《糯公随笔》
材料四?“按武昌起义之成功,乃成于意外,其主因则在瑞澂一逃;倘瑞澂不逃,则张彪(注:驻武昌新军第八镇统制)断不走,而彼之统驭必不失,秩序必不乱也。”
——《中国近代史资料选集》孙中山语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为什么说“武昌起义绝非一只从云端上掉下来的运动之果。”(6分)
(2)据材料二分析当时革命斗争有哪些客观有利条件?(6分)
(3)概括材料三、四观点的共同之处,指出其分析对象的角度有何不同?(8分)
(4)恩格斯曾说过:革命一天等于二十年。结合上述材料,你如何认识武昌起义的爆发和成功?(4分)
参考答案:
(1)湖北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壮大;(2分)民主革命思想的宣传和三民主义的指导;(2分)湖北革命党人的努力。(2分)
(2)清政府的政策引起普遍的不满和更为广泛的反清大联合。(3分)和平请愿的失败逼迫立宪党人转而决心配合革命。(3分)
(3)都认为武昌起义出于意外(或偶然性)。(4分)材料费三从革命常人身安全、自由角度分析,材料四从清政府官员的不作为分析。(4分)
(4)武昌起义的爆发和成功看似偶然,实则是清末社会经济、政治、思想、阶级矛盾等因素长期综合作用的必然结果。(4分)
本题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武昌起义的历史条件问题,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必然是其各种社会汇聚而促使其发生的。武昌起义的主观条件是武昌地处长江流域,是辛亥革命影响深刻的地区,所以资产阶级力量强大,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传播广泛并且被很多人接受,革命的群众基础较好。武昌起义时,虽然孙中山等主要领导人不在湖北,但湖北新军的某些将领革命的自觉性高。
武昌起义发生于1911年10月,此时的清政府已经是腐朽透顶,是列强在人、华利益的代言人,遭到多数的攻击与不满,尤其是其为了消弥革命而进行的“新政”与“预备立宪”更是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所以清政府也失去了列强的支持。
共同之处的结论可通过通观整个材料三而得出正确的结论,武昌起义是在革命常人制造炸弹时发生意外爆炸事件后而仓促发生的,所以认为是意外是正常的。材料四认为武昌之所以发生革命事件是因当时的总督瑞澂逃跑而发生的,所以也是个偶然的事件。但这二者的着眼点是不同的,这个结论很容易从材料中得出。
分析并回答此问必需得先理解恩格斯文章的真实含义。起义发生的过程可能是短暂的一天或几天,但革命起义的酝酿却是长期的,所以恩格斯有此语。这些“酝酿”的原材料就是革命爆发前的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阶级矛盾等问题的发展状况。武昌起义看似偶然,实则包含着很重要的必然性,并且这些“必然性”必需经过长期的“酝酿”与“发酵”才会有新的“产品”诞生。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