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城市化,是指人口、用地和经济、文化、生活模式由农村型转向城市型的过程,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是中国与西欧人均GDP水平的比较(400—1998年)。?

下表为1000—1890年日本、中国和西欧居民达到l万人的城镇人口的百分比。

——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8页)?
材料二 14世纪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等文艺复兴运动旗手高擎人文主义大旗……提倡个性解放以反对封建制度对个性的束缚。他们的声音如巨人登高一呼,很快就在阿尔卑斯山上南北各大城市中心激起雷鸣般的反响和回音,震撼了欧洲大地。……但丁谢世二百多年以后,中国出了个李贽,敢于反对以孔孟之道为“万事之至论”……似乎与西欧的人文主义有些相似,却如荒野的孤鸿哀鸣,未能激起任何群众性的回响。……李贽之后,有顾炎武、王夫之等人,也都阐发过颇有时代新意的哲学和社会思想。但他们和李贽一样,只是在很小的知识圈内有一定影响,未能像西欧文艺复兴时代的巨人们那样在各大城市中心激起一个群众性的、波澜壮阔的、反封建的文化运动。?
——庞卓恒《史学概论》
材料三 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在国内外因素的交互作用之下,中国的城市有了快速的发展,出现了若干近代化程度较高的中心城市。上海从市政建设与管理、上海士绅自治运动,到上海人的行为方式、婚丧嫁娶礼仪的变化,多有西方的影响;编制门牌号码、人车分道、文明婚礼、实行夏时制、选举市花、选举上海小姐……不是仿照租界就是学自泰西。……许多早期城市的公共工程大多为西方商人所创办与控制,使得这些城市具有浓厚的西方印迹和色彩。许多人往往把他们看成是西方城市的缩影。?
——《论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冲突与价值演变》?
材料四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海乡民谓电线有碍风水,而将英商在吴淞一上海问所架设的电报线之“电杆悉行毁去”;一些保守旧官员也把同期外人在沪架设之电线、所修之铁路斥为“惊民扰众,变乱风俗”……而在一些传统城市,这种反应更为强烈。北京在20世纪初刚刚引进自来水与电力照明的时候,社会上就流行着一些谣言,认为“北京新的供水系统是外国人布下的圈套,供应的水是腐败的”;电力是外国人的鬼魂,西方人的阴谋,一些电力事故则被当作这一诡计和幽灵的最好注解而被大肆宣扬。?
——翟志宏《论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冲突与价值演变》?
材料五 珠三角洲位于广东省中南部,是中国的南天门,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实行对外开放等政策的推行,极大地促进了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进程,城市人口增加,全区城市由5个增至23个,城市化水平达到52.7%。?
——岳麓版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城市化进程与西欧相比的变化轨迹。指出图表的内在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贽等人的思想未能“激起一个群众性的、波澜壮阔的、反封建的文化运动”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三、四,分别概括当时市(乡)民对待西方文明成果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依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趋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综合上述材料,你对城市化建设有哪些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择题 上海轮船招商局是中国近代第一家股份公司。其经营广告上面的文字为:“宗旨——发展中国航运,促进对外贸易,预定客货仓位,代客报官装货,代理水火保险,办理仓储堆栈,欢迎监督,接受批评”等。从该广告中能够获取的准确历史信息有
①轮船招商局注重扩大经营范围和提高服务质量
②打破了我国航运业被外国垄断的局面
③有利于我国水上交通运输业的近代化
④中国近代航运业受西方的影响较大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③
3、判断题 吕思勉在《中国通史》“衣食”篇中提出,“以中西的服饰相较,大体上,自以中国的服饰为较适宜。现在的崇尚西装,不过一时的风气罢了。”材料表明作者的观点是
[? ]
A、传统服饰有强大生命力
B、西装必将风行全国
C、中西服饰各有特点
D、列强侵略引起服饰变化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新交因狐裘而订,不问出身。旧友以鹑结(指破烂的旧衣服)而疏,视同陌路。遂令舆台隶卒辉煌而上友,官绅 91eXaM.org寒士贫儒褴褛而自惭形秽。
——摘自《申报》:1873年4月7日《申江陋习》
材料二?道光季年,中外通商而后,凡西人之以货物运至中国者,陆离光怪,几于莫可名言。华人争先购归,以供日用。初祗行于通商各口岸,久之而各省内地亦皆争相爱慕,无不以改用洋货为奢豪。
一摘自《申报》:1892年1月18日《中国宜造洋货议》
材料三?风俗之靡不自今日始矣,服色之奢亦不自今日始矣。溯当立约互市之初,滨海大埠,富商巨贾与西商懋迁有无,动致奇赢。财力既裕,遂于起居服食诸事斗异矜奇,视黄金如粪土,见者以为观美,群起效之。……近今风俗之侈靡日甚一日,较之三十年前已有霄壤之别。
——摘自《申报》:1894年3月16日《论服色宜正》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人们在社会交往方面与以往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材料一中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上述材料,说明当时社会出现了怎样的社会风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上述材料,分析社会风气变化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判断题 法国学者布罗代尔曾这样说:“社会各层次的衣、食、住方式绝不是无关紧要的。……整理、重视这些场景是饶有兴味的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国《纽约时报》记者N.S.D在1871年12月24日?游历广州时,对广州城市的繁华惊叹不已:“宽阔的珠江,清式和西式的阁楼、宝塔、博物馆、清真寺、大厦、仓库、商铺等等,这些建筑物看上去并没有分成街道,而是毫不间断地紧紧挨在一起。远处可见英国领事馆的小教堂,上面有钟楼和高高的十字架。”?
——据郑曦原编《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广州社会生活较早走向近代化的原因。
?
材料二 西方列强的入侵,激起了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剧变。先进的知识分子痛于外患之凭陵,清廷之腐败,国亡之无日,认识到非革新不足以图存,然手无权柄可探,遂致力于办报,籍报纸传播其主张,以言论觉天下。
——陈玉申《晚清报业史》
(2)依据材料二,指出近代有识之士倡办报刊的原因和主要目的。
?
材料三

(3)阅读上图,指出这是哪一时期出现的什么交通工具,它的出现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