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下列关于明朝“内阁”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是明太祖为制约相权而设立
B、通过票拟权影响皇帝的决策
C、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D、以品级较高的大臣担任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指出“古来帝王,有秦始皇至清代宣统,正统偏安者共二百余人,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王而不藩者,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而已。”其中的“国家政体”指?(?)
A.王位世袭制
B.中央集权制
C.文官体制
D.监察体制
参考答案:1、B
本题解析:中国从秦朝开始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国家政体。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2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
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
——《明史》卷七十《选举二》
(1)据材料一概括三代与秦在任用官员方面的区别,并由此分析职业官僚制度形成的历史进步性。(10分)
(2)据材料二,说明明代科举考试与唐宋的主要区别。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产生的影响?(10分)
参考答案:(1)区别:三代时期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由贵族兼任政府职务,实行世卿世禄制;秦国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不能世袭(成为职业官吏)。(4分)
进步性:打破贵族世卿世禄制特权;利于选拔优秀的人才;增强国家的管理能力;(6分)
(2)区别:明代科举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试专用文体为八股文。(4分)
影响:加强了专制皇权;束缚人们思想;阻碍社会进步. (6分)
本题解析:(1)第一问,有关于概括三代与秦在任用官员方面的区别问题,解决本题首先需要明确三代与秦代的选官制度分别是什么,然后再对比的过程中得出结论。有关于分析职业官僚制度形成的历史进步性的问题,本题可以转化成秦确立的官僚体制的进步作用来回答,官僚体制的优势非常明显它可以选择出优秀的人才来管理国家。
(2)第二问,有关于说明明代科举考试与唐宋的主要区别的问题需要从材料中逐一归纳出。材料中的的“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表明明代的科举制的取士方式的变化及考试内容的变化。有关于分析这种变化产生的影响的问题,需要从两个时期的社会现实的不同来分析。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代的君主专制的加强·封建社会选官制度的变化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历史呈现哪两种显著的趋势?试结合有关史实加以说明。
参考答案:(1)由分裂割据走向统一。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大国兼并小国,诸侯国数目逐渐减少。战国时期,较大的诸侯国只剩下齐楚秦燕赵魏韩七国,它们之间继续进行战争,人民遭受的灾难更严重,人民都厌恶战争渴望统一。秦国经商鞅变法实力大增,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秦王嬴政经过大规模兼并战争,在公元前221年统一了全国。
(2)由奴隶制瓦解到封建制确立。春秋时期,由于铁器和牛耕的使用,私田增多,鲁国首先实行按田亩收税的方法,承认土地私有。井田制逐步瓦解,标志着奴隶社会的逐步瓦解。战国时期,在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下,各诸侯国经过100多年的变法,废除了奴隶制度,新的封建制终于在各诸侯国确立起来。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再认再现史实提炼观点和依托要点叙述史实,加强史论结合回答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注意审题,明确限定项“春秋战国”,中心项是“趋势”,即历史发展的方向问题。题目要求运用史实,这就要求做到史论结合。由此,可以将春秋战国的历史现象进行归纳,整理出其特征,则显著趋势自然凸现出来了。
本题难度:简单
5、选择题 下为汉至唐前期东南地区行政区划设置分布简表

根据表中东南行政区划设置变化过程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古代行政区划不断向东南拓展
B.人口和经济重心有南移趋势
C.中央政府对地方管理不断加强
D.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