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在农耕文明发达的古代中国,封建城市的繁荣水平远远超过同时期的西欧,但在近代这种优势逐渐丧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明清时期的中国城市中,人口规模超过100万的有3个,另外还有十个左右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人口规模在50至100万之间。与之相比较,封建时代的西欧,城市人口规模要小得多……阿尔卑斯山脉以北的整个西欧地区,只有巴黎、科隆和伦敦三座人口超过5万的大城市。那些著名的工商业中心城市……都不过只有两三万人。中国封建时代的城市发展较之西方至世界可谓是一枝独秀。
——张冠增《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商业垄断》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农耕文明发达的明清时期城市发展“一枝独秀”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西方学者比较中世纪的中国和西方的城市认为:中国城市处于朝廷行政官僚的控制之下,城市在司法审判上表现出随意性。相比之下,欧洲的城市则更为自治和独立。大多数城市都有宪章和民法法典保护公民的法律权利。欧洲城市中的商业影响也要强大得多。而中国城市工商业中,国家起了主导作用,诸如国家制铁厂和皇家陶瓷厂(官窑),食盐贸易的许可证制度等等。
——A·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
(2)尽管中世纪的西欧城市发展水平远远不及中国,但已经出现了推动这一局面发生变比的因素,请依据材料二中国与西方城市发展状况来概括说明这一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19世纪西欧主要国家与中国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本质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原因:政治上,国家统一,政治稳定,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保障;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宋元时期城市发展奠定了基础。
(2)中国:城市发展缺乏法律保护;官营手工业垄断;国家实行专卖制度。西方:城市自治权利较充分;以立法推动城市化进程;商业影响较大。
(3)现象: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低于西方国家,且与西方差距较大。本质问题:反映了工业文明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远远强于农业文明。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唐代诗人王绩在《田家》一诗中写道:“倚床看妇织,登垅课儿锄。”对诗中反映的生产模式表述正确的是
A.雇佣与被雇佣的生产关系
B.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C.目的是生产和经营的需要
D.农业和手工业已分工明确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倚床看妇织,登垅课儿锄。”反映的是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在中国古代,自然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A说明的是资本主义萌芽,CD的说法与材料无关。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26分)人口既是资源又是压力,人口问题是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的重要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人曾制定了鼓励人口繁衍的政策,也看到了人口过多之弊端。
韩非子在《五蠹》记载:“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祖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虽倍赏罚而不免于乱。”
苏东坡在《策问》称:“古者以民之多寡为国之贫富,……然以今无法观之,……非徒无益于富,又且以多为患。生之者寡而食之者众,是以公私枵(空)然而百弊生。”
据《清史稿·食货志》记载:“较之康熙年间,计增十余倍。……盖藏自不如前充裕,且庐舍所占土地亦不啻倍蓰(五倍)。……朕甚忧之。”
材料二?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对人口问题的认识体现了时代特征。
一百年以来,列强人口增加到很多,……。到一百年以后,如果我们的人口不增加,他们的人口增加到很多,他们便用多数来征服少数,一定要并吞中国。到了那个时候,中国不但是失去主权,要亡国,中国人并且要被他们民族所消化,还要灭种。
用中国和法国来比,……。法国四千万人口,因为能改良农业,所以得中国二十分之一的土地,还能够有饭吃。中国如果能够仿效法国来经营农业,增加出产,……,我们中国至少也应该可以养八万万人,……。?
材料三?新中国对人口问题的看法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种种封建社会的残余思想,如“早生贵子”,“五世其昌”,“多福多寿多男子”等等,支配着他们的行动。
——马寅初《新人口论》(1957)
50年代,我国理论界占统治地位的是苏联理论界提出的如下观点:“社会主义的人口规律表现为人口不断迅速地增长”,人口不断迅速增长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表现。
如果我们在物质的生产领域放弃了计划经济,我们有更多的理由在人的生产领域放弃计划经济了。
生育独子化已经产生了四个严重的人口问题:一是少子老龄化、老年空巢化以及老难所养、老难所依、老难善终这三难问题。
——《马寅初人口科学论坛:重新认识中国人口问题》(2012)
(1)请结合中国古代文明形态,分析古代统治者采取鼓励政策的原因。(4分)并概括材料一中古人对人口过多之弊端的认识。(6分)
(2)据材料二,分析孙中山思考人口问题的两个着眼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并评价材料二所述观点。(7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不同角度分析50年代出现“人口高速增长时期”的原因,并分析当前中国为什么调整人口政策?(7分)
参考答案:
(1)原因:农业(耕)文明,生产力水平低下,劳动者的数量多少决定农业盛衰。人口的多少关系到赋税的征收、兵役和徭役的征发,是国家强盛与否的重要标志。(4分)
弊端:会危及人的生存、产生争斗及社会动乱;会使国家和私人的财富耗空,从而产生大量弊端;会占用过多的土地用于居住而进一步减少耕地。(每点2分,共6分)
(2)着眼点:民族生存(民族主义)和经济发展(民生主义)(2分)
观点:
A、认为中国亡国灭种的民族危机来自列强的人口压迫,主张中国要增加人口。(2分)
B、认为发展经济(改良农业)可满足更多人口的增加。(1分)
评价:
积极:上述观点基于抵御列强侵略、挽救民族危机的社会现实,体现了孙对国家命运、民族前途的忧虑;反映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愿望。(2分)
局限:未认识到民族的延续强盛依靠综合国力,并非建立在人口数量增加这单一标准上。(或未能科学、辩证认识人口增长与社会发展的关系)(2分)
(3)人口高速增长的原因:
政治:国共内战的结束,和平安定时期的到来;
经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科技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
政策: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下受苏联人口理论的影响;(或人口科学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
社会:人民中长期形成的宗嗣继承观念根深蒂固。(四个角度都应答到,共4分)
推动当前人口政策调整的因素:
生育水平和人口增长率都处在很低的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立建立;人口老龄化趋势带来的挑战;人口科学的不断发展;生活方式、生育意愿的显著变化。(任答三点得3分)
本题解析:(1)原因:题目要求“结合中国古代文明形态分析”,古代中国是农耕文明,所以从农耕文明条件下生产发展和社会统治两个层面回答即可。弊端:根据韩非子的材料中“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虽倍赏罚而不免于乱”、苏东坡的材料中“生之者寡而食之者众,是以公私枵(空)然而百弊生”、《清史稿》中“盖藏自不如前充裕,且庐舍所占土地亦不啻倍蓰(五倍)”等信息回答即可。
(2)着眼点:题目要求“据材料二分析”,由材料二中的“如果我们的人口不增加,他们的人口增加到很多,他们便用多数来征服少数,一定要并吞中国”、“中国如果能够仿效法国来经营农业,增加出产,……,我们中国至少也应该可以养八万万人”等信息可以总结得出。观点:观点根据前一问中的信息即可总结得出。评价:要注意一分为二的辩证分析即可。
(3)人口高速增长的原因:要求“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不同角度分析”,所以需要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观念等角度回答,这需要结合必修教材中20世纪50年代这个时间出发去思考,然后从材料三中可以提取出“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人口不断迅速增长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表现”等信息也可得出部分答案。
推动当前人口政策调整的因素:从材料三中可以得出“在物质的生产领域放弃了计划经济,我们有更多的理由在人的生产领域放弃计划经济了”、“生育独子化已经产生了四个严重的人口问题”等信息,还可以从经济发展和人们对人口问题的认识和相关科学发展的角度回答。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铁器逐步推广到各个生产领域,特别是农业生产领域大量铁制农具的使用,引来了农业生产技术的一场革命。
——《国史概要》
?
?
图一?图二
材料二: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唐宋时期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所取代。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天工开物》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注:铁搭:农具名。有4至6个略向里弯的铁齿,用于刨土。)
——《太湖地区农业史》
材料三:新设备(注:广告图片。19世纪末。农业设备在变化。从美国传入第一批收割
机、蒸汽脱粒机、割草机。机械化减轻了农民的劳动,然而取代了大量劳力。)
?
材料四:在18、19世纪,农业飞速发展:更合理的轮作制,粮食产量提高,用了新机器,以及对牲畜品种与农业技术的改革。与城市化相关的人口爆炸需要日益增多的食品,于是人们便进行集约耕作,甚至扩大耕种面积。这些变化往往来自荷兰或英国,被称作“农业革命”,然而这些改变并不像工业上的变化那么迅猛,所以称之为“农业变革”较为妥贴。
田野上可以看见新的农业机器,出现了蒸汽脱粒机。在英国,传统农民已经消失,从此土地由农业工人或小耕作者耕种。
1850年左右,将农民系于土地之上并迫使他们耕种土地的封建制在西欧已基本上消失……
由于农业产量的提高和运输业的发展,欧洲人口的食物得到改善,周期性缺粮情况越来越少,但发展并不均衡。
农业变革使工业化更充满活力。农业的盈余创造了资本,资本再次投入运输业与工业,促进了新技术在欧洲的传播。
——材料三、四摘自《欧洲史》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依据材料一中的图一和图二,并将两者联系起来,说明古代中国农耕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变化。
(2)依据材料二说明明清时期耕作方面变化的表现及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能产生的直接影响。
(3)依据材料三、四概括说明18至19世纪欧洲发生“农业革命”的主要原因及对欧洲带来的影响。
(4)怎样理解材料一与材料四所述的农业领域中的“革命”?
参考答案:
(1)农耕技术逐步普及;耕作技术不断进步,犁的改进更适合地区土质特点和耕作的需要。(2分)
(2)牛耕大量退出,江东犁被铁搭取代,人力取代畜力。因为明清时期人口大量增加;使用牛耕成本高。耕作技术上出现倒退,农业难有突破;农业占用大量劳动力,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3)原因:轮作制使农业产量提高;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对牲畜品种的改良和农业技术改革;城市化带来食品需求大增;
影响:食物增加,缺粮得到缓解;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在西欧逐渐消失;农业人口减少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农业革命为工业提供原料和资本。
(4)材料一农业革命是指中国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使用,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取代井田制,小农经济生产方式成为中国传统的经济形式。材料四农业革命是指农业机械化,解放农村劳动力,如英国圈地运动,雇佣农业工人,属于资本主义农业。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新石器时代,人类迎来了第一场重大的经济革命,其标志是?
[? ]
A、农耕逐渐取代采集
B、采集逐渐取代狩猎
C、狩猎逐渐取代驯养
D、渔猎逐渐取代采集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