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1776年发表的《国富论》写道:“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下列对“停滞于静止状态”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人口多,消耗大,影响社会财富的积累?②经济政策不合时宜
③中国古代一直是世界最富的国家?④作者的结论是基于东西方比较研究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②③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①消耗量大在材料中没有体现。③“中国古代一直是”这个说法不准确。正确C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白居易诗《朱陈村》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的现象反映了
[? ]
A.远古时代的采集方式?
B.商周时期大规模简单协作的生产方式
C.自给自足的个体农耕方式?
D.古代耕作技术落后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有人认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经济严重破坏,政局动荡不安,长期分裂割据,人心沁散,实是我国历史的黑暗时代,应当完全否定”。这种观点否定和违背了
①民族融合的作用?②江南经济的发展 ③人民群众的向心作用?④科技的进步
[?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墨子说:“今也农夫之所以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上述引文主要反映了战国时期
A.“重农抑商”政策深入人心
B.农业有力支持了兼并战争
C.农民深受地主压迫的事实
D.封建制下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通过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分析材料可以看出战国时期封建生产关系确立,农民“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劳动生产积极性提高。
点评: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田的开垦增多,私田主人为了增加收入,开始改变剥削方式。将自己的“私田”分成小块,租给奴隶和破产的平民耕种,向租种者收取地租。为了继续维护自身的利益,一些奴隶主也主动改变剥削方式,实行更适应生产力水平的地租剥削。奴隶制社会的经济基础──井田制走向没落,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起来。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仔细观察右图,造成图中定居生活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原始农业的出现
B.原始手工业的发展
C.人口的不断增加
D.社会分工不断扩大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建造房屋,表明了原始农业的出现。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