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司马迁说:“(齐)桓公之盛,修善政以为诸侯会盟,称伯。”“修善政”的具体措施是
A.通工商之业,便渔盐之利
B.兴修水利,开河凿渠
C.尽地力之教,发展生产
D.“尊王攘夷”,扩充势力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墨子说:“今也,农夫所以早出暮人,强(尽力)乎耕稼时艺,多聚菽粟而不敢倦怠者,何也?彼以为强必富,不强以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倦怠。”上述材料表明战国时期
A.各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
B.农民积极性大大提高
C.战乱导致农业生产的破坏
D.农民遭受残酷剥削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农民生产的物质资料的增多时借助于新的生产资料,而新的生产资料的出现就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这就为奴隶主带来了更新的剥削方式。材料的意思是农夫早出晚归,在种地方面尽力且不懈怠,人们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说,他们认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也就是生产积极性提高了,是封建土地私有制使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故答案选择B项。
点评: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要注意这是中国古代精耕细作传统农业产生的前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20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国古文明的发源地,西南面是世界上最高山脉,东和东南面是浩淼的海洋,北和西北面是广漠沙丘和草原,它与其他文明相隔绝的程度举世无双,特别在游牧民族未形成和强大之前,其周边一直被有效切断,加之后来人工修筑的万里长城,有效地形成了中国古文明的保护屏障,也为自身营造了发展的空间和时间。
材料二?农业是中国的社会基础,凡适合农业发展的地方,就有家族的迁入,就有人口的繁衍,就有文明的滋生和发展。中国农业文明形成了两个显著特点:庞大的人口和以家族为核心的体系。外族的入侵可以消灭一个王权,却消灭不了所有家族。庞大的人口在科技不发达的时代,不仅赶不尽杀不绝,众多的人本身就是强大的战斗力。保留有聚居的家族和多家族聚居的村镇,本身就是文明承载和发展的体系,这是中国文明连续的社会基础。
材料三?考古证实,从商朝就形成的书面文字具有特殊意义,生活在各地的中国人尽管所持方言不同,却都能认知同一字的共同意蕴,这是最早的信息交流平台,是中国文明保持统一性和时间通道上的连续性的重要支柱。由道、儒学说至汉吸纳的佛学经典,共同以大儒学说共融的理论一直是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为主的中国文明保持连续性精神和理论的基础。考选用人制度是保证中国文明连续的组织基础。“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这句引自儒学经典之一《中庸》的箴言,表达了中国人的信条。两千多年来,从综合考试发展到起于隋有固定文体和儒学为宗的科举制,不仅保证治国安邦人才的先进性,而且保证了专一的理论体系,中国文明得到了政治和思想上的高度统一。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是哪几类因素将中国文明与其他文明相隔绝?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什么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影响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文字经历演变的历程;分析科举制的积极作用。(5分)
(4)结合以上材料,分析中国文化能保持连续性的主要原因。(3分)
参考答案:(1)因素:自然因素有山脉、太平洋、沙漠和草原等;人为因素有长城。影响:使中国较少面临外来入侵,为自身营造了发展的空间和时间;很大程度上阻隔了中外之间的交流,对中国文明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4分)
(2)因素:农业发展的优越自然条件;作物品种改良;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利用,荒地开垦,土地面积增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推行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的措施;农学著作的问世;重视水利的兴修;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8分,学生答上4点即可得满分)
(3)历程:甲骨文——金文——篆书(篆体)——隶书——楷书——行书——草书。(2分)作用:保证治国安邦人才的先进性;保证了专一的理论体系;中国文明得到政治和思想上的高度统一。(3分)
(4)原因:环境上的封闭性;以家族聚居的农业生产方式;由文字、学说理论和考选用人制度三大要素构成生命力特强的内聚性。(3分)
本题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从山脉、大洋、沙漠、长城等因素来判断;第二小问从积极与消极两方面回答,积极方面可以从免受入侵,促进发展角度思考,消极方面从不利于中外交流角度思考。(2)影响农业发展因素可以从自然因素、生产工具、政府政策、水利工程等方面思考。(3)回答文字发展的历程可结合教材知识得出;评价科举制时注意材料中的角度。(4)根据材料的信息概括影响文化连续性的因素,“保持连续性”说明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小,并与经济形态有关,同时注意材料三中的文字与用人制度的特点。
点评:中国传统文明与中国的自然环境、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等密切相关。古代中国地域广阔,自然条件多样,在稳定中国的社会秩序、保证政权持续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国与外界的交往。中国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具有封闭性的特点,这也影响了中国的对外交往。但是另一个方面,中国的地理环境也有利于创造中国的独特的发达的农耕文明。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特别是科举制,在一定的程度上也推动了中国古代特色的文明的形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据《左传》鲁宣公十五年记载“民不肯尽力于公田”引文说明的根本问题是?
A.农民徭役负担太重,没有劳动时间
B.春秋战乱不已,农业生产遭到破坏
C.井田制已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D.小农经济成为东方封建制的特点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此材料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题干中的“民不肯尽力于公田”反映了“公田”已经不能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了,“公田”即是春秋时期的井田,这种现象说明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晚期出现了私田,这促使土地所有制逐步由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变,如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岁亩”。一种新的生产关系逐渐形成了,原有的生产关系已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因此正确答案应选C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天仙配》是黄梅戏的一个优秀剧目。其中的男女主人公董永和七仙女唱到: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此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回答下列问题:
(1)这段歌词反映了中国古代自耕农经济的主要经营方式是什么?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耕农经济在古代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歌词中描述了一幅相对安定的生活情景图,这种生活情景对后来中国古代历史发展有何不利影响?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自耕农经济在19世纪中期开始走向解体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最终解体是何时?最终解体的原因是什么?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新时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可以说是“现代的自耕农经济”。它与传统的自耕农经济在生产资料方面有何本质区别?“现代的自耕农经济”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男耕女织或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2)有利因素:政府实行重农政策,有一定的扶持和奖励措施,不利因素:赋税沉重,不能抵御大的天灾,土地兼并等。
(3)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不利于扩大再生产以及手工业、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容易使农民安于现状,缺乏积极进去精神。
(4)主要因素:19世纪中期西方列强入侵中国对华进行商品倾销。时间:1953—1956年。原因: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5)区别:土地国有,农民只有使用经营权。方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