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管仲相恒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文中所言之事发生在(?)
A.秦朝
B.春秋时期
C.西周
D.战国时期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春秋战国时期)完全的、自由的土地所有权,不仅意味着毫无阻碍和毫无限制地占有土地的可能性,且也意味着把它出让的可能性。”此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手工业的进步
B.铁器牛耕的使用
C.诸侯国的改革
D.商品经济的发展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题干描述了春秋战国时期土地所有权的变化,即这时土地属于个人所有,可以自由地买卖转让,这种土地私有制的出现,和生产工具的进步有直接密切关系,即生产关系的变革和生产力的发展密切相关,最能体现生产力发展的是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的改进,由于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大量的荒地被开垦出来,才有土地私有制的出现,即题干所述现象,答案为B。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主要考查学生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要求学生能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角度分析问题。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秦堤牢固,工程精当。闸水陡门三十六,劈湘铧嘴二千丈。有天平小大,溢洪流,调分量。湘漓接,通汉壮……”。该词吟咏的水利工程是(?)
A.芍陂
B.都江堰
C.灵渠
D.郑国渠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从材料“湘漓接,通汉壮”可以看出,材料反映的是灵渠。灵渠在广西境内,少数民族主要是以壮族为主;同时链接了湘江和漓江。故选C。A项在淮河流域;B项在四川;D项在关中地区,因此均不符合题意。
点评:我国以小农经济为主要的经济形态,小农经济的本身的脆弱性使得古代各朝都特别重视水利工程建设。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小农经济的产生和生产力的发展,兴修了大量的水利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等;在封建社会如王安石变法中把兴修水利作为主要的变法措施之一。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春秋时期,促使一家一户为单位的个体小农经济产生的主要条件是?
A.统治阶级的提倡
B.国家分裂的影响
C.社会人口的增加
D.铁器牛耕的出现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简述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三大基本特点,并简要评价我国古代自耕农经济。(10分)
参考答案:
特点:一是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二是不断改良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三是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6分)
评价: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自耕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生活比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但它又非常脆弱,因其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4分)
本题解析: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三大基本特点可以从古代农业的经济构成、生产技术、生产模式三个方面概括:(1)经济构成: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具有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为辅的特点。(2)生产技术:借用牛耕和不断改良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3)生产方式: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这种“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又一特点。在小农经济下,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具有一定的生产积极性;经营规模小为精耕细作作出重要贡献。但是小农经济非常脆弱,农民徭役沉重、生活贫困,容易失去土地,破产流亡。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导致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点评:对于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常常与现实问题联系起来考查,对“三农”热点问题尤其要重视。例如联系每年的一号文件,我国实施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的相关政策,理解我国农业政策实施得当对稳定农业发展的重大意义等等。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