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史料》记载:“华侨爱国心大受鼓舞,国货畅销,仅爪哇一地月销‘飞马’1 000箱左右。1912年获利4万余,1913年获利增至10万元,1914年为16万元。业务蒸蒸日上,发展迅速。”对这一现象最恰当的理解是? ( )。
A.甲午战争完全瓦解了国内自然经济
B.国民党政府颁布实业法令保护商品市场
C.倡导国货、振兴实业推动了民族工业发展
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增加了经贸总量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甲午战争只是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并不能说完全瓦解了国内自然经济,所以A错误;从材料给出的时间可知,这应该是一战期间,统治中国的是北洋政府,所以B错误;南京国民政府为了巩固统治,提出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商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所以D错误。1915年因反对“二十一条”而掀起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所以答案选C。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
①“仁” ②“礼” ③“为政以德” ④“有教无类”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为政以德”是孔子的政治主张。“有教无类”是孔子的教育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东汉王充《论衡》中记载:“天能谴告人君,则亦能故命圣君。择才若尧舜,受以王命,委以王事,勿付与知,今则不然,生庸庸之君,失道废德,随谴告之,何天不惮劳也。”对作者这一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相信“天人合一”说
B.宣传“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C.宣传“君权神授”思想
D.反对“天人感应”说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从王充的观点来看。他认为如果天真能谴告人君,当亦能命如尧舜那样的圣君贤主治理社会,那就用不着谴告了。可是“今则不然,生庸庸之君,失道废德,随谴告之,何不惮劳”也如此!看 来所谓谴告说是靠不住的。这就反映出王充从矛盾律的角度来论证“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不正确性。故正确答案为D。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34分)人类文明是多元、平等和包容的,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所著《历史》,主题在于记述希波战争中希腊人的胜利,但其涉及的范围,包括地中海地区、多瑙河外、两河流域、波斯,以及在此以北的草原地带,就是当时希腊人已知世界的历史。比希罗多德晚出的中国古代历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史记》,全书的主体是汉天子统治之下的中国。但其所记史事的地理范围东起朝鲜,西迄大夏、安息,几乎是亚欧大陆的一半。这是一部当时中国人已知世界的历史。
(1)据材料一,分析两部史学著作记述的共同点。(3分)结合所学,分析他们这样记述“世界历史”的原因。(6分)
材料二?在欧风东渐的历史大潮中,西洋历法逐渐以各种途径进入中国人视野和日常生活之中。魏源较早地接受了西方传过来的“地球”和“经纬度”等概念。1877~1882年出使日本的黄遵宪对日本放弃沿用千年之夏历遽然改用阳历的做法颇不认同;十几年后,遍历亚欧美三大洲的黄遵宪,既认同阳历优于中历但又以为历不必改。1896年,开明的知识分子、近代出版家高梦旦从世界大同的国际化视角倡导改历。1897年,在思想界引领风骚的梁启超著文《改用太阳历法议》,大力鼓吹改历。1907年,在日本研修经济学的孟森发表《历法议》,从统计学角度论证阳历之便利,提出改用阳历的主张。民国肇建后历行改历,阳历最终成为全国一体遵行的官方历法。1912年8月,《教育杂志》发表文章,呼吁教育界应承担起引导民众改变旧思想、旧习惯以适应新历法的责任。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解读从晚清到民国西方历法在中国传播的变化历程。(14分)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语言表述符合学科用语。】
材料三?“文明的发展与借鉴”
穆罕默德· 阿里创办近代工厂
| 亚历山大二世司法改革
| 明治政府引进西方技术设备
| 洋务派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 一国两制
|
拿破仑《民法典》
| 法国1875年宪法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求同存异
|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3)阅读上表,从“文明的发展与借鉴”的某个侧面,选出三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再补充一个符合该主题的关键词。运用这4个关键词对该主题进行简要阐释。(11分)
【要求:主题立意明确;关键词选择准确;文字说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1)(9分)
共同点:以本民族历史为中心,观察周边世界;把已知地理范围视为“世界历史”。(3分)
原因: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交往范围相对狭隘;地理知识和民族意识的局限;古代世界文明处于分散隔绝的状态。(6分,任意答出三点即可)
(2)(14分)
从晚清到民国(近代时期),伴随着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侵入和中国国门的洞开,西洋历法(阳历/公历)逐渐以各种途径进入中国,中国经历了从认识到接受再到采用的变化历程。从鸦片战争时期的魏源到19世纪末的黄遵宪,逐渐接受了西方传过来的“地球”“经纬度”等自然科学概念,开始认识到西方历法(阳历/公历)优于中国传统历法(阴历/农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版、思想、经济、教育等社会各界不仅提出改行公历(阳历),而且从国际化(或世界化)、政治性、工具化、思想解放等角度宣传历法知识,终至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改行公历,阳历成为全国一体遵行的官方历法。
上述材料表明,由于历法在中国所具有的特别政治和文化意义,使得国人在接触阳历之初,很自然地以一种“正统”眼光视之。但是,当中西接触日深以及知识分子走出国门,亲身体会到阳历的优点和长处后,人们逐渐抛弃了一开始的政治性眼光,而从工具性角度更客观地看待阳历。
(3)(11分)示例:
主题(1分)
法治文明的发展与借鉴(1分)
关键词(1分)
拿破仑颁布《民法典》、亚历山大二世司法改革、法国1875年宪法(1分)
添加的关键词(1分)
美国1787年宪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简要阐释(8分)
美国1787年宪法吸取了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建立了资产阶级联邦共和政体。拿破仑的《民法典》继承发展了古代罗马法的精髓,确定了资本主义世界的法律规范。亚历山大二世司法改革学习和借鉴欧洲大陆法系的成果,推动了俄国的近代化。法国1875年宪法汲取了启蒙思想、《人权宣言》、英美等国的法律成果,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借鉴西方三权分立制度和责任内阁制,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
本题解析:
(1)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所著《历史》,主题在于记述希波战争中希腊人的胜利,但其涉及的范围,包括地中海地区、多瑙河外、两河流域、波斯,以及在此以北的草原地带,就是当时希腊人已知世界的历史。比希罗多德晚出的中国古代历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史记》,全书的主体是汉天子统治之下的中国。但其所记史事的地理范围东起朝鲜,西迄大夏、安息,几乎是亚欧大陆的一半。这是一部当时中国人已知世界的历史。依据上述信息,归纳两部史学著作记述的共同点,并从生产力水平、地理知识、交往范围、各地文明的孤立等角度分析原因。
(2)该问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归纳材料二的信息:从鸦片战争时期的魏源到19世纪末的黄遵宪,逐渐接受了西方传过来的“地球”“经纬度”等自然科学概念,开始认识到西方历法优于中国传统历法。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版、思想、经济、教育等社会各界不仅提出改行公历,而且从国际化、政治性、工具化、思想解放等角度宣传历法知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改行公历,阳历成为全国一体遵行的官方历法。
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信息作出阐释和分析说明。
(3)材料三的主题是“文明的发展与借鉴”,考生可选取其中的某个角度,如“法治文明的发展与借鉴”、 “工业文明的发展与借鉴”、“外交文明的发展与借鉴”等,根据确定的主题选出三个关键词,再补充一个符合该主题的关键词。运用这4个关键词,联系所学知识,对该主题进行阐释说明。
本题难度:困难
5、判断题 标志着两岸关系发展进入历史性突破的事件(?)
A.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
B.九二共识
C.一国两制的提出
D.首次提出两岸实现“三通”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九二共识两岸达成一个中国的原则,这标志着两岸关系发展取得历史性突破,所以答案选B,A C两项是大陆对台湾方面做出的重大决策,D两岸实现“三通”推动了两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点评:两岸关系的发展历程
①1979年元旦,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了两岸30年来的真正停火; ②80年代以来,“通邮、通航、通商”三通的限制逐渐放宽 ;③1992年,在“海峡两岸均坚持只有一个中国”原则上达成共识;④1995年,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成为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⑤2002年,“十六大”再次强调“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⑥2008年,两岸实现“三通”。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