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汉兴之初,汉高祖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余年后汉武帝刘彻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种文化政策的变化本质上反映了 ( )
A.君主个人的价值追求
B.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
C.道学理论的发展完善
D.统治集团内部的纷争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汉兴之初,由于经历长期战乱,社会经济凋敝,因此汉高祖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汉武帝刘彻时期为巩固大一统的局面,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独尊儒术,因此反映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答案选B.
点评:汉初由于秦末战火纷飞,社会经济破坏严重。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教训,崇尚黄老之学,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如减租、免奴为庶人,士兵复员回乡授予田宅,免其赋役等。随着几十年的休养生息政策的推行,到了汉武帝时期,出现我国封建时代第一个鼎盛时期,社会各方面的事务需要更多的人才协助帝王处理;然当时国家面临南北边境不宁、境内王国尾大不掉的局面,需要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因此推崇董仲舒新儒学。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历史一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由于国情的不同,各国人民争取和发展民主的道路是不同的,……中国古代没有雅典式的民主制度,近代也未建立起像样的民主国家。对于我们这个封建历史漫长、缺乏民主传统、吃透专制苦头的国度来说,民主是个迷人的字眼,也是近百年来力追不舍的目标,但我们并不像夸父追日,而是在不断地接近它、发展它。”
—《中国民主建设白皮书》
近代中国,民主从来没有被真正地实践过,更谈不上发展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制度了!……民主理论在中国最初基本上是西方舶来品,民主现念的传播主要依靠理性的方式,即依靠理论家、思想家的宣传和阐述。这对于受过现代教育的知识分子是有效的,但是旧中国是一个充斥着文盲的农业国,占人口绝对多数的人民不可能通过阅读文献来转变观念。
材料二 “国会者,君主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立定宪法,同受治焉”
—康有为《钦定立宪开国会折》
孙中山曾说“虽然英国宪法所隐含的三权分立原则,经过孟德斯鸠的详细阐发,再经过美国宪法的实践和修改,已经日臻完备,但是由于百余年来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这一原则已经过时不适用了。……那些略有口才的人,去巴结国民,运动选举;那些学问思想高尚的人,反都因讷于口才,没有人去物色他。……就委任制而言,更是弊端丛生,特别是每逢政党轮换或总统更迭之际,大批官员同时俱换,不仅不胜其烦,而且还容易导致政治腐败散漫”。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分析民主未在近代中国扎下根的原因?(6分)
(2)据材料二及所学简要指出康有为、孙中山政治主张的主要不同点。(8分)
参考答案:
(1)允许外国传教士传播西方自然科学知识;自己身体力行;劝导官员学习西学。(8分)
(2)出现“西学东渐”;农耕经济模式在中国占主导地位;中国传文化的影响。(6分)
(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中“尔衙门习学天文历法满洲官员,务令加意精勤”可知康熙帝劝导官员学习西学,从材料二的出处《御制三角形推算法论》和材料三中“登高用望远镜观察地形,部署兵力,指挥军队”可知康熙帝自己身体力行从材料三中“命南怀仁以西方“治炮妙法”,督造适用于南方山地作战的轻便火炮;平定准噶尔之战”、“ 邀请传教士绘制全国地图”可知康熙帝允许外国传教士传播西方自然科学知识;第(2)问答题要说明两点:一方面说明康熙帝为什么涉猎了新鲜的自然科学,另一方面说明为什么走不进生产关系变革的浪潮之中,结合所学知识,从当时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国际(“西学东渐”出现)来分析。
点评:康熙帝学习并运用西方自然科学,一方面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另一方面未能使近代科学成为社会进步的动力,使中国失去了发展的机会。同时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所做贡献也是高考命题的重点。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观察下列四幅图片,对图片的解读符合史实的是

A.图1反映了中国汉代在天文观测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
B.图2反映出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试爆原子弹的国家
C.图3反映出“文化大革命”促进了中国高新科技的发展
D.图4反映出中国在航天领域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简仪为元代科学家郭守敬发明,排除A;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试爆原子弹的国家,排除B;“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动乱拉大了我国在科技等领域与西方国家的差距,排除C;“嫦娥三号”登上月球反映出中国在航天领域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因此选D。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下表是中国某一时期不同所有制企业总产值对比表(单位:%)
年代
| 全民
| 集体
| 公私合营
| 私营
| 个体手工业
|
开始年
| 41.5
| 3.3
| 4
| 30.7
| 20.6
|
结束年
| 54.5
| 17.1
| 27.2
| 0.04
| 1.2
|
表中的统计信息反映了下列哪组年份的经济状况
A.1949? 1952? B.1952? 1956? C.1966? 1976? D.1978? 1982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表格理解材料分析比较的能力。从表格中材料可以得出:全民、集体所有制和公私合营所有制企业总产值上升,而私营和个体手工业的产值急剧下降,这正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间应是三大改造时期。故选B。A项是以私有制为主体的时期;C项是文革时期,当时公有制占据了绝对的地位;D项是改革开放初期,与材料信息中的公私合营等内容不符。
点评:三大改造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改造完成,公有制占据了绝对支配性的地位,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一五计划和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都需要掌握,知道这一时期执行的是社会主义改造同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并举的路线。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日人在 山东及津沪等地,增设的工厂甚多,青岛德人之工厂全为日人所占。单就青岛及山东之日人工厂而论,为数已139家,资本皆极雄厚”这段材料说明?
A.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取得在华设厂的特权
B.日本在一战期间形成暂时独占中国的局面
C.日本趁西方国家忙于一战而扩大对中国的侵略
D.日本在全面侵华战争期间进行经济掠夺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