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2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是最伟大的人,把世界踩在脚下!我财大气粗,拥有无限的权势;我是权杖、王冠和王位,能使大地和海洋颤抖!我的威名远扬,家喻户晓;归根结底,我就是葡萄牙,我比整个世界都大!”
——葡萄牙诗人罗佩·德·维加
材料二?中华文明的主体部位在本质上是农耕文明,所以从来不主张远征。(成吉思汗远征时还没有进入中华文明的主体部位)农耕文明依靠的是春耕秋收,精耕细作,强调的是“父母在,不远游”…… 守土自安,对外面的土地不感兴趣,这是沉淀已久的民族集体心理。
——余秋雨:《中华文明的过去和今天》
材料三?“近百年的中西文化交流史,是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尖锐挑战的历史……几千年的古老文明抵挡不了年轻的西方文明的进攻,打了大败仗,发生了大崩溃。但是……中国文化只能在既批判地继承自己又批判地学习外国的过程中新生。”
——罗荣渠:《论美国与西方资产阶级新文化输入中国》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析葡萄牙如此富足的原因及对欧洲的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文明为什么“不主张远征”。你如何看待这一思想?(8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西学”在中国传播的特点。(6分)
参考答案:
(1)原因:最先开辟了新航路,垄断了东西方商路;进行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获得巨额财富。(4分)
影响:大量财富从葡萄牙流向西欧的英、荷等国,促进了这些国家资本主义发展;引起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和争夺;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4分,答出两点即可)
(2)原因:农耕文明的思维方式;中庸之道(“和为贵”)传统文化的影响;封闭的大陆环境。(4分,答出两点即可)
评价:有利于农耕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为文明的延续保留了实力;小农意识的产物,具有封闭性、保守性。(4分)
(3)在侵略与反侵略的背景下展开;由学习西方的科技到学习社会政治学说;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在碰撞交流中批判继承。(6分,答出三点即可)
本题解析:
(1)从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掠夺的角度分析葡萄牙富足的原因:最先开辟了新航路,垄断了东西方商路;进行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获得巨额财富。结合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回答第二小问,如答出商业革命、价格革命也可得分。
(2)材料二指出,中华文明从来不主张远征,强调的是“父母在,不远游”。原因可以从经济、思想、地理环境等角度分析。第二小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对这一思想进行评价。
(3)材料三认为“近百年的中西文化交流史,是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尖锐挑战的历史;几千年的古老文明抵挡不了年轻的西方文明的进攻;中国文化只能在既批判地继承自己又批判地学习外国的过程中新生”,依据上述信息并结合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历程分析“西学”在中国传播的特点。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春秋时期,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是指(?)
A.铁器的使用
B.牛耕的运用
C.铁锄的使用
D.水利工程的兴修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生产力提高的表现,在材料中的关键词是“农用动力”,即主要是指牛代替了人力 ,属于这一范畴,而铁器、水利工程等不是指农用动力的含义,所以排除。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明代冯梦龙有诗感叹说:“春秋篡弑叹纷然,宋鲁杀君只隔年。列国若能辞贿赂,乱臣贼子岂安眠!”材料反映的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赫赤宗周,褒姒灭之”
B.“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C.“王室衰微,群雄逐鹿”
D.“公田不治”,“私田”发展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材料中涉及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分封制的瓦解,其根本原因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形成的土地私有制的出现,所以D项正确,BCA不符合题意。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明朝万历年间,福建泉州府佃农“朝登垅亩,夕贸市集”,浙江秀水县佃农“上米贸银,别以下中者抵租”。这种现象突出反映了
A.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B.农民为手工业提供了劳动力
C.农民能支配自己全部劳动产品
D.农业与市场的经济联系加强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民身分的提高,租佃制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契约纳租方式的确定,使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相对减弱,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从依附关系中逐渐解脱出来的农民,生产自主权大为提高。他们不仅在选择雇主方面有一定的权力,而且在支配产品方面也获得了适当的发言权,甚至能和市场发生联系。明万历年间,福建泉州府“佃农所获,朝登垅亩,夕贸市廛”;而浙江秀水县佃农居然“上米贸银,别以下中者抵租”。由于佃农和商品经济发生关系,并能取得实际利益,这就大大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故选D。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近年来特别是去年频繁发生的严重洪涝干旱灾害,充分反映了水利“基础脆弱、欠账太多、全面吃紧”的突出问题。?
材料一:鉴湖位于浙江省绍兴市会稽山北麓,建成于东汉永和五年(140)。当年人们在近山低地周围兴建堤防,积蓄若耶溪来水,形成水库。水库北面是地形较低的农田,可以引水灌田,再北则是大海,有利于农田排水。丰富的水源和适宜的地形,使鉴湖成为一座“堤塘周回三百一十里,都溉田九千余顷”的大型蓄水灌溉工程,并兼有防洪和向绍兴城及运河供水的综合水利工程。一直到北宋年间,鉴湖都是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材料二:“斩伐林木,亡有时禁,水旱之灾未必不繇此也”
材料三:……北宋中期至南宋初期在江南一带,为增加土地资源,出现了普遍的围垦水面的做法。太湖下游塘浦河道被蚕食围垦,破坏了原有的排水通道,水旱灾害急剧增加。也有地方官为表现自己的政绩,废湖为田的情况。由于鉴湖水浅,也被地方官陆续围垦,以至到南宋初年,鉴湖的水利功用已丧失殆尽。鉴湖废毁后,失去了对水资源的调蓄,被围垦成田后的100年比前100年,本区水灾和旱灾分别增加4倍和11倍,围垦所失明显大于所得。……近代以来人类改造自然能力显著提高,在人口加速增长的重压下,围垦湖泊变本加厉地进行。近40年里,全国总计围垦湖泊面积达1.3万平方公里,尤其东部平原与江河关系密切的湖泊围垦更加严重。江汉平原通江湖泊水面缩小了6000平方公里,不足40年前的1/3.太湖水系湖泊面积在近30年里,水面减少650平方公里,相当于l/4个太湖。围垦的结果是得到了土地,却失去了调蓄洪水的库容。在1991年江淮大洪水的受灾面积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被围垦的湖泊面积。
材料四:“不知堤内之地,非堤外之田可比,原应让之与水者。地方官因循积习,不加查禁,名曰爱民,所谓因噎废食者也”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古者立国居民,疆理土地,必遗川泽之分,度水势所不及”
材料五:水利与社会的相互影响也是直观的和迅速显现出来的。但水利建设对自然环境的作用所引起的自然的反作用,长期以来却不为人们所重视。人们总是把自然环境作为外在的消极的和基本稳定的客体,它只会平静地承受着人们任意的塑造和装扮,而不必担心它是否接受,是否会说“不”,是否会对人们的改造以自己的方式反作用于人类社会。这种反作用会不会违背人们兴水利的初衷,而变作新的灾害或加剧灾害强度呢?历史事实说明,自然界的这种反作用是客观存在的,其结果或许并不立即显现,而在几十年或上百年之后才逐渐变得明显。古人对此已有所察觉。时至现代,随着人们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这种反作用也变得日益强烈,并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行为的后果。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鉴湖的主要功能有哪些?试从中国古代和近现代各举一例说明水利事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12分)
(2)结合材料二与材料三,概括指出造成水、旱灾害增多的人为主要表现。并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12分)
(3)有关水利和水害的哲学思考,材料四和材料五有何相同之处?(4分)
(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发展水利事业的看法。(4分)
参考答案:蓄水灌溉、防洪、生活供水、保障江河补给。(4分)都江堰及其作用。三峡工程及作用。(8分)(举其它事例可行,但须指出其作用。)
主要表现:过渡围垦湖泊使洪水灾害增长,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导致河流防洪能力衰退。(4分)
原因:人口增长,人地矛盾突出,过渡开发土地资源。社会生产力水平日渐提高。政绩观的缺失,政府乱作为。战争等社会斗争。(若从环境意识方面作答亦可。)(8分)
兴水利要注意社会和自然的和谐。(4分)
重视水利事业,水利建设有关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保障。政府主导作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科学发展,社会和自然和谐。(4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