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
A.三国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过程:1.东晋南朝:趋向平衡。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2.隋唐五代:开始南移。隋唐时期,南北方经济均获得极大发展。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但是安史之乱以后,北方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北方经济再次受到严重破坏,至唐朝后期,已经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五代十国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方日益成为全国经济的先进地区,人口数量超过了北方。3.两宋时期:最终完成。两宋时期,北方同样战乱频繁。北宋灭亡以后,南宋政权偏安于东南一隅,使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当时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至元朝,为解决“南粮北运”问题,还大力兴办漕运和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足以说明南方经济的重要性。可见,南宋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的阶段。明清时期,南方经济中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因此选C。
考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点评: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发生南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表现在:1.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2.北方大量劳动人民为了躲避战乱而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并且带去先进的工具和技术。3.政治中心的南移 (如南朝、南宋)或者东移(如明朝和清朝),加快了南方的开发。南方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4.南方自然条件好,适合农业发展,而且对外贸易条件比北方优越。
本题难度:困难
2、判断题 下列的内容中实质相同的是①“相地而衰征”②“初税
亩”③“开阡陌封疆”④“均田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殷墟甲骨文中有“(王)大令众人曰,協田”的卜辞。“協”字在甲骨文中象形成三耒共耕。该甲骨文反映的殷商时期农业发展的信息有
①已经使用耒耜的锄耕方式?②当时是集体耕作方式?
③证明商代已有井田制?④商王朝非常重视农业生产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分析题干可知对“協”字的理解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由题干中的“三耒共耕”可以推断出①②表述符合题意。材料主要是对井田制的耕作方式的阐述,因此③正确。联系已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王”指当时的商王,他大令众人“協田”,可以说明④正确。故选D。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反映出中国古代
A.土地数量不足
B.农业人口过剩
C.土地兼并严重
D.赋税负担沉重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土地兼并严重的社会问题,地主兼并小农的土地是造成小农经济破产的重要原因,所以答案选C,A B两项说法错误不符合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史实, D项说法正确但与材料无关。
点评:在中国古代,土地兼并导致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流离失所,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是不利于生产发展的,是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代表。但在今天的生产力条件下,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科技、生产资料投入,才能真正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小农经济是落后的,始终将被取代的。因此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古今土地兼并和集中的重要差异。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得以确立的主要原因是(?)?
A.各诸侯国先后进行变法,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B.井田以外的荒地被大量开垦为私田,并被贵族视为自己的私产
C.周王室衰微,土地国有制度被破坏
D.新兴地主阶级大肆兼并农民土地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战国时期各国税制改革,封建土地私有制得以确立;而BCD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的表现。所以答案选A。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