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公元前432年的一天,雅典公民伯克帕德的妻子米尼娜兴高采烈地和丈夫一起去参加公民大会,但她却被拒绝进入会场。其主要原因是(?)
A.会议采用“陶片放逐法”,妇女无表决权
B.会议内容与女人无关
C.雅典民主政治制度规定女人不得干预男人事务
D.在当时妇女无政治权力可言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雅典民主范围非常有限。雅典民主政治实质上是少数男性公民的奴隶主专政,广大的奴隶、外邦移民和妇女根本没有政治权利;AB题干无从体现;C说法不对,应是女人不得参加公民大会。
点评:雅典民主仅限于占城邦人口小部分的_男性公民_。对妇女、外邦人、广大奴隶而言,民主却是遥不可及。雅典民主只是“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的政体的确可以称为民主政体,因为政权不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掌握在多数人手中。当法律对所有的人都一视同仁、公正地调解人们的私人争端时,民主政体的优越性也就得到确认。
——伯里克利
材料二 战后人们最初反对君主制和贵族政治的思想,引导着美国人建立了一些行政首脑软弱无力、上院不起什么作用的州政府;新的宪法则建议有一个权力很大的行政首脑和同众议院权力相当的参议院。……全世界都说过,像美国规模这么大的国家,要建立共和制度是不可能的。……但是这里居然兴起了一个新型的共和国。
——《美国的历程》上册
材料三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
——《中华文明史》第4卷
(1) 材料一中的“多数人”是指哪些人?从政治、经济、地理环境三个方面,分析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成因。(8分)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行政首脑软弱无力、上院不起什么作用的州政府”建立的背景。指出“新型的共和国”有何具体表现?(10分)
(3) 根据材料三,结合史实说明孙中山如何在政治制度建设上“兼收众长,益以创新”。 (6分)
(4) 以上内容,对于推进当今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有何启示?(4分)
参考答案:
(1)雅典公民。(2分)
成因:小国寡民、独立自主的城邦特点;海外贸易、工商业发达;地少山多,海岸曲折,海岛密布。(6分)
(2)背景:独立战争的胜利;反对君主制的思想(启蒙思想的传播)。(4分)
表现:确立联邦制;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确立共和政体。(6分)
(3)说明:他学习美国,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为维护民主、防止专制,又实行责任内阁制。(4分)
(4)启示:要吸取古今之精髓、兼收中西之优长,要结合国情、不断创新。(4分,其它言之有理也可均等给分)
本题解析:(1)第一小问,材料属于雅典政治的时期的改革,奴隶没有公民权,贵族属于少数,多数人属于公民。第二小问,根据题干中“从政治、经济、地理环境三个方面”的提示回答,政治上小国寡民、独立自主的城邦特点;经济上海外贸易、工商业发达;环境方面地少山多,海岸曲折,海岛密布。(2)属于考察美国代议制的建立和完善,第一小问,“行政首脑软弱无力”说明中央政府无权,这属于美国独立战争后建立的邦联体制,其背景主要是当时反对专制,防止独裁的愿望决定的。第二小问,结合联邦制建立的特点回答,主要是1787年宪法的基本原则。(3)回答本题需要结合所学的知识,根据孙中山的主要思想和史实回答,孙中山创立的共和国,学习了美国的三权分立的体制,同时又吸收了英国的责任内阁制的内容,表现出了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文明成果的精神。(4)此题是一个开放性的试题,只要回答言之有理即可,但是要论点明确,论据充分。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希腊某地出土了古代雅典的刻有同一人名的大量陶片(时间在公元前6世纪末以后),这种陶片的主要作用是
A.纪念雅典著名的执政官
B.以民主方式反对民主的敌人
C.以民主方式推选官员
D.执政官用之排除异己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题干反映的是雅典的陶片放逐法,陶片放逐法是古希腊雅典等城邦实施的一项政治制度,雅典公民可以在陶片上写上那些不受欢迎人的名字,并通过投票表决将企图威胁雅典民主制度的政治人物予以政治放逐。所以B正确。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古希腊雅典民主制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对这种“新形式”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提供了公民参政的均等机会
B.贵族制下的“集体领导”
C.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原则
D.创造了法治基础上的民主运作方式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雅典民主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法治基础上的选举制、任期制、代表制等民主运作方式,其特点是“主权在民”、“轮番而治”。A、C、D符合史实,B项错误。
本题难度:简单
5、选择题 当今遇到纠纷请律师帮助解决的现象已经普遍,律师制度源于
A.古希腊
B.古埃及
C.古雅典
D.古罗马